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挑拣、浸泡、磨豆、滤浆……12月4日-5日,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南光餐厅和翔安校区思源餐厅的后厨里,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们忙得热火朝天。一粒粒小小的黄豆被制作成一杯杯香浓醇厚的豆浆和豆花,装进学生们自己设计定制的杯子,被运往食堂窗口和位于三家村广场的展示摊位,送给来往的厦大师生。
从田地到食堂,带着“泥土味”“烟火气”的劳动教育
自2021年起,学院依托“八闽园”新农科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中的大豆种植实践课程。每年春夏两季间,生科学子们都要挽起裤脚、撸起袖子,走进田地里,从犁地种植开始,经历灌溉除草施肥,直到收成。从春生到冬藏,从播种到收获,看似简单的技能,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植物学知识。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脚沾泥、知农事、体农情”,更直接地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提升农业生产技能。每到大豆收成的季节,同学们将亲手种出的大豆酿制成豆浆豆花,再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学校师生。同学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付出和回报,在充满“泥土味”“烟火气”的劳动中磨炼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健康人格。
完整的劳动教育既有大汗淋漓,也有科研创新
作为校内最先火热开展劳动教育的单位之一,生命科学学院劳动教育课程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发展,越来越充满活力。今年是“生科豆香”活动的第二年,却是生科学子种植大豆的第三年。开课的第一年,因经验不足,浇水施肥不当,大豆的收成并不好,再加上未将豆子晾晒透彻,学生们收获的豆子在南方的潮湿天气下全部发了霉,“生科豆香”活动未能成行。经过第一年失败的经验教训,第二年,参与课程的师生们向学校附近的农户学习借鉴了大豆种植技术,更加科学地施肥、打药、灌溉、存储,共收获50余斤大豆。如今,学生们种植的黄豆不仅产量提高,品质也有了明显提升。这种全过程的劳动体验,浓缩了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的进程,蕴含学科教学与劳动实践,确保劳动教育入脑入心。
活动进入第二年,如何让形式更丰富,更吸引人?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生科豆香”活动既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更注重手脑并用、创新创造。学生以第一视角,将全年种豆过程和感悟绘制成漫画,并生成二维码印制在杯体上,以明了的图示与简单的文字,向大家发出“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倡议。此外,今年还新增了“豆花”这一品类,甜咸口味皆有,满足来自各地师生的不同口味。
成果分享,让感恩文化在学生之间传递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唯有首先解决温饱问题,方能为学生安心学业、用心科研、追逐梦想、报效国家夯实基础。1954级校友傅义阳学长曾撰文回忆,在他上学时,学校长年免费供应学生早餐豆浆,感念校主陈嘉庚先生和王亚南校长对学生们用心良苦,关怀入微。至今,厦大学生仍享受着免费米饭和矿泉水。箪食瓢饮,衔环涌泉。今天,通过“生科豆香”活动,同学们将劳动成果与两个校区的师生共享,并亲手将豆浆送到为大家服务的后勤管理人员手上,既传递劳动价值温度,更传承学校感恩情怀。
长期以来,生命科学学院以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劳动教育实践协同育人体系为建设重点,着力推进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如今,劳动教育实践贯穿四季、扎根土地、深耕细作,劳动精神、技能、习惯深植学生心间,生科青年学子将继续把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练就过硬本领,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徐莹 林清 图/苏恒毅 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