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报道>>正文
教育部简报报道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法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4日 18:33

12月22日,教育部简报2023年第61期以《厦门大学“四维发力” 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题,报道了我校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

文章介绍,厦门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思想引领、模式创新、体系建构、师资建设等方面,强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走好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院

全文如下:

厦门大学“四维发力” 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部简报〔2023〕第61期

厦门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思想引领、模式创新、体系建构、师资建设等方面,强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走好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强化思想引领,奏响青春领航“主旋律”。一是拧紧“总开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发挥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研习社(厦门大学)作用,持续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引领青年。把学生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探索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改革,不断将组织力量延伸进学生社区、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二是建好“关键课”。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改革,推出“思政对话·百年史光”“思政对话·时代新程”等系列课程,建好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深化“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以专业课程为重点,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以思政课程为关键课程、以课程思政为关键环节的课程育人体系。高质量建设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构建“专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联合体,持续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三是培育“领头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发挥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骨干等“头雁效应”,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打造“扬才计划”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训班、“石榴籽”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训班等精品项目,制作“扬才开讲了”“囊萤星火青年讲师团”等微党课栏目,引导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强化模式创新,打好协同育人“主动仗”。一是完善“专通结合”模式。探索推进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统一模式培养向个性需求培养转变,按照基础共通、交叉旁通、融合贯通原则,构建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多元个性发展平台。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进一步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类平台课程、“少而精”的核心课程、“本研贯通、交叉多元”的选修课程体系建设。设立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重构知识进阶、通用技能、素质拓展三大类通识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不断提升多学科思维和跨界创新能力。二是完善“交叉融合”模式。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以任务、目标、问题为导向,聚力“学科—平台—人才”一体化协同。设立“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专项支持计划,推动博士生招生计划等资源和政策向学科交叉优势专项倾斜,鼓励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真问题、产出好成果。推进转专业、选课程、选教师“三个放开”,完善大类招生培养、突出专业交叉融合,优化双学位和国际交流等制度,推动卓越教育计划等系列改革,着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完善“贯通培养”模式。科学设计“强基计划”学生转段方案,加强分阶段培养跟踪,打通学生“选拔—培养—成长成才”全链条。实施工程硕博士培养专项,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与相关龙头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共建培养基地,实现“培养+输送”双驱动。实施“南强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依托一流导师团队开拓优质生源,选拔和培养具有卓越学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博士生。面向本科生设立“贵重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创新基金”,引导拔尖学生早进国家级实验室或平台参与重大课题和科研创新,营造鼓励勇攀科技高峰的良好氛围。

强化体系建构,畅通成长成才“主干道”。一是建强学科体系。以“入主流、提精度、促交叉、筑高峰”为目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定向培养。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完善项目首席教授制度和中外导师联合培养机制,积极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海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参与拔尖计划设计及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四新”建设为引领,启用新工科研发大楼,打造“开放共享、交叉融合、创意创新”的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平台,推动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协同发展。探索课程组织新模式,加强学科融合,加快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二是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夯实基础、面向前沿、强化交叉、注重能力的核心课程体系,推动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建设。积极开发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打破主修和辅修课程界限,支持学生跨校区、跨学科、跨专业、跨层次选择相关课程,助力学生强化交叉思维、复合能力。通过建立“走课制+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实施“博学明德”劳动课程提升行动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健全评价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纪实与评议、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探索学生全周期成长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全面成长。不断完善“强基计划”学生专业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及要求、人才培养具体举措、学分与课程设置、科学研究与创新成果、毕业资格审查及学位授予要求等方面内容。出台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认定办法及实施细则,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坚决破除“唯论文”倾向,营造“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良好环境。

强化师资建设,锻造兴教强教“主力军”。一是突出师德为先。持续完善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述职考核和校内巡视重要内容、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清单,不断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审、导师遴选、评优评奖、聘期考核等环节,全面落实教师准入查询制度,严格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双周政治理论学习”等制度,开好“师德师风大讲堂”,结合相关时间节点办好新教师“第一堂课”、书记院长引荐仪式、老教师荣休仪式等活动,充分激发教师爱国奉献、爱校荣校、爱岗敬业的内在动力。二是强化教学激励。深入实施“南强教学名师奖励计划”,将高层次人才给本科生上课作为聘任必备要求,把教学成果获奖、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教学业绩纳入考核评价,为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的教师打通聘用通道,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学、专心治学。依托相关书院,积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科学家为拔尖学生开设课程,以“大师引领”强化育人实效。三是创新教学组织。优化教研模式,设立教学课程组,建设虚拟教研室,鼓励教学组织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每年出版教学研究论文专辑,引导教师严谨治学、潜心教学。建设教师发展中心,积极构建“研究驱动、竞赛撬动、培训助动、评估推动、咨询互动、先进经验带动”的教师发展保障体系,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师资支撑。

报道链接: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2312/t20231222_1095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