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教务处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坚持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厦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走深走实、落地见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定走好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之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更多优秀人才“拔尖”“冒尖”,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唱响人才培养“主旋律”
高校是人才自主培养的主阵地,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厦门大学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建好培根铸魂“大思政课”,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好教材育人作用,为学生成长强基固本、打好底色。
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调动全校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深化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专题教学、凝练实践教学、推进网络教学,及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融入各门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完善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通识课程为拓展,以实践类课程为补充的“1+3”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画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育人同心圆。深入实施课程思政示范工程,持续开展示范课程、示范专业建设,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整体提升。建强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深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推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善教师课程思政研修教学体系,引导教师根植思政育人理念,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能力与水平。
加强新时代教材建设。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树牢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强化教材编修和选用管理,增强把关意识、建好把关机制、提升把关能力,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对教材的渗透。加强教材建设与规划,加快教材研究与基地建设,完善教材编写激励机制,加大教材建设资助力度,调动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的积极性,推动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教材不断涌现。
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打好人才培养“主动仗”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厦门大学将强化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引领示范作用,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等,为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人才高地提供关键支撑。
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按照“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培养综合素养,促进交叉融合、深化国际合作、科学选才鉴才”要求,强化个性化培养,持续推进教育部线上书院建设,探索新书院浸润式育人模式,夯实“三全育人”导师制,优化专通结合、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拓维提质深化国际学术交流,知行合一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持续完善学生培养及成长过程跟踪调查,努力培养勇攀科学高峰、引领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
深入实施强基计划。探索多维度评价招生模式,建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有效选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有志于将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中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发挥导师组协同育人作用,通过强化基础科研训练、突出学科交叉、发挥专业特色等方式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本研教育有效衔接的一体化贯通育人体系,支持学生按照培养方案实施转段培养,加强分阶段跟踪管理,打通拔尖学生成长成才全链条。
深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在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完善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实践环节育人成效。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通不同学科课程,推进课程共建共享,依托“引理入商”“外国语言文学类+会计学/财务管理”“大医班”等项目,推进文理交叉,推进文文互鉴,推进理工融合,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为学生获取交叉复合知识创造条件。
深入推进培养模式创新与机制改革 点燃人才培养“主引擎”
人才培养有效模式与机制是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厦门大学将以学为中心、以学生成长需求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条件与平台,提供充分自主选择机会、个性化成长空间,让每位学生能充分释放潜能、尽展其才、追求高峰。
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夯实基础、面向前沿、强化交叉、注重能力的课程体系,探索荣誉课程建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金课”。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加快“名师、名家、名课”数字资源建设与供给,提供优质课程资源支撑。优化大类培养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改革,开发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打破主修和辅修课程界限,建设双学士学位项目、跨学科联合培养项目,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求。
强化创新实践教育。加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建设,汇聚全校双创资源,培育双创示范课程,打造双创导师队伍,建设双创特色项目,实施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科研训练计划。以“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为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培养敢闯会创的拔尖创新人才。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习实践质量。
深化教师育人激励机制改革。注重学术大师引领,拓展拔尖学生的国际视野,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师资参与拔尖人才培养,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未来人才。实施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制度,推动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做到“人人授课、课时数量、课程质量”三落实。优化教师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将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重要依据,加大教育教学业绩的权重,让教学质量高、教学实力突出的教师得到认可、获得尊重。
完善学生成长支撑保障体系。建立能力导向的学生成长评价机制,实施精细化学业质量测量评价,优化学业动态预警机制、学业跟踪机制。建立学校-院系-学生组织多层次学业指导机构,健全学业指导规章制度。优化本研一体化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政策解读和解决方案。探索大数据赋能教学评价改革,刻画学生学业发展画像,为因材施教、精准培优提供依据。完善校院质量保障闭环机制,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卓越质量文化。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学院教学改革活力。建立“招生考试-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高质量培养目标责任体系,为学院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教学包”,推动绩效奖励向目标达成度高、培养质量好、教学成果突出的学院倾斜。打破学院交叉融合壁垒,推动师资、课程、平台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设立招生、考试、培养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一体化。以学部为单位构建人才培养运营团队,构建教学管理队伍公共服务机制,实现教学管理服务提质增效。
发展继往开来,使命催人奋进。教务处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领航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着力培养引领未来社会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奋力书写厦门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为党创造新的伟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