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报道>>正文
中国教育报头版:连线一线医护人员,用专业知识解析疫情——厦门大学思政课注入抗疫力量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7日 17:12

■战疫教育人

“我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护士长张素真,我身后就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病房,里面工作的护士跟同学们年纪差不多。”这不是记者报道的现场,而是厦门大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思政课堂上的情景。疫情发生以来,厦门大学通过连线抗疫一线等方式,以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教学,给学生带来一场场思想上的洗礼。

一线场景最感人

文章开头的对话,发生在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原宗丽的课堂上,她连线厦大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生陈兰、护士长张素真,请她们两人现场向学生讲述抗疫故事。

“遇到疑难病例当天要整理出来,第二天一早跟专家研讨,所以有段时间我经常要加班到凌晨两三点,习惯了那样的作息,一上床就能睡着。”陈兰对自己日常工作的讲述,给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从中读出了‘责任’二字。”“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士。”……学生们的留言字里行间流露出钦佩之情。

“这样的视频在网上也能找到,但让一手素材直通课堂会更有震撼力,更能感动人。”原宗丽说。

除了连线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厦门大学还把思政课的镜头对准在武汉居家隔离的普通学生。在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吴佳蓓的课堂上,她连线身在武汉的学生王子仪,请她讲述在家隔离的感受以及她母亲在社区参加志愿服务的故事。

在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学生吴烁铭看来,这种教学形式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看到同学在武汉的生活情况,我们了解到很多网上所无法知道的细节,也因此更受教育”。

“我们不需要宏大叙事,用真切的事实就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小家、什么是大家,进而理解家国情怀。”原宗丽说。

科学与理性最能说服人

除了思政课,在很多专业课上,疫情也成为课堂热点。厦大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张连茹在讲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新中国几十年来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重要进步,特别是相关专业知识在抗疫实践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

公共卫生学院教师葛胜祥在讲授“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等课程时,把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知识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展示科研工作者取得的成果。“作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我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读懂了生命、责任、担当、家国这些词的意义。”一名学生留言说。

“课程思政”是厦门大学开展思政教育长期秉承的理念,因此,把疫情相关内容融入专业知识的情形不只发生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等专业的课堂上。

“如何依法保障新冠肺炎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法学院教师夏雅丽在课程“保险法”和“民商典型案例赏析”中,结合疫情与学生探讨法律知识。

信息技术在抗疫中如何发挥作用?信息学院教师曲延云在课堂上,以疫情为例,一方面讲解大数据在疫情监控中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此外,厦大还开设了“抗疫思政大课堂”,举办一系列专题讲座,17名教师从防控、文化、社会、经济等不同角度切入,结合疫情防控现实情况,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做榜样最能激励人

厦大附属翔安医院的常贺既是医生也是学校任课教师。虽然没有去武汉,但在厦门她也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发热门诊加班加点工作。

为了让自己主讲的“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进度不拖延、质量有保障,常贺从发热门诊下夜班后,常常顾不上休息熬夜准备直播课。“面对疫情,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责任;而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我的本职。”常贺说。

“老师教给我们的,不只是医学方法,更让我们看到努力与勤奋的背影。”“老师是我们的榜样!”学生们知道常贺的辛劳付出后感动不已。

像常贺一样,厦大很多教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教师的示范,是无形的思政课,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进功说。

外籍教师的表现同样让学生敬佩。厦大医学院Bipin Dhakal等3名外籍教师,在网络上讲授“社区医学”“系统解剖学”“药理学”等课程。由于在国外有时差,他们经常要在当地时间深夜上课。同时,他们关心着国内学生的安危,经常向学生询问疫情对他们是否有影响。“他们是关心孩子的好老师,更是孩子的好榜样。”一名学生家长旁听课程后感动地说。

(本报记者 熊杰 通讯员 欧阳桂莲)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4月6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