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一堂生动的研究生必修课在群贤二开讲。作为本学期新闻传播学院《史论精解——新闻》系列课程的第一讲,本次课程以“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为主题,选取讲述厦门大学与伟大祖国校地情缘的“为吾国放一异彩”系列报道为现实教材,由学生分组对报道进行分析讲述。
课堂上,来自云南、浙江、山西、江西、河南、四川、山东、上海、台湾等9个省份的学生小组派代表依次上台发言。
“我们了解到了之前很多不曾知晓的厦大与云南省的渊源,也惊讶原来竟有如此之多来自云南的厦大名人。”云南小组的代表李方凌同学说道,“报道用数字言说来丰富新闻的内容,延展时间与空间,还用首尾相呼应的方式体现厦大与云南间亲密的校地互动,语言客观平实,将个体典型案例和整体数据统计紧密结合,值得我们学习。”
浙江小组从新闻的写作手法入手,对报道的思路进行梳理。杨逸婷同学说,“从赴厦求学的浙江学子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要贡献,到新时期厦大同浙江政府、企业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通力合作,文章条理清晰、直抒胸臆。朴实真切的情感抒发,足以震动人心。”
山西小组侧重对报道的标题、首尾文字进行解析,认为报道标题《晋山闽水海天隔 四千里外有相知》在点明主题的同时,阐明了厦大与山西距离远但心相连的情谊,文中“表里山河”“巍巍黉宫”等用词更是在突出山西与厦大特色的同时,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山海遥望、情真意切的美好画卷。山西同学姚京志说,“我们希望自己也能像同乡的校友长辈一样,为厦大、为家乡山西做出自己的贡献。”
吕时娟同学代表江西小组发言指出,可以利用视频、音频、H5等融媒体技术将文字报道进行升级改造,拓宽传播范围,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做好宣传工作。
河南小组刘雨静同学在报告里着重关注报道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表示新媒体的交互特点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读者得以个体视角,在评论区补充河南和厦大之间普通学子的故事,为报道更添了几分细腻和温情。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这句话出自一封南侨著名女机工白雪娇离别前的一封家书,四川小组的成员们表示更是被其背后的爱国故事而感动。四川小组的尹思琪同学说,“不只有白雪娇,还有许许多多的‘川厦’人,用一个个富有人情味的故事谱写出了厦大与四川深厚的校地情谊,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也让报道的价值凸显。”
“山东篇以‘东厦’相似的海洋文化为切入点,引经据典,极富表现力。”山东小组吕颖楠同学重点分析了文章结构和内容脉络如何服务于文章主题的呈现,她最后道出阅读感言:“正如文中所说‘海洋深邃,但也让面向海洋的人们更加坚韧’,我们在厦读书的山东学子也将保持着这份前人传承下来的坚韧之心虚心向学,望有朝一日回报母校与家乡。”
上海小组的阅读报告侧重分析语言风格,认为该篇报道的行文在保留新闻报道客观基调的同时,其辞藻比一般新闻报道更为华丽,多用比喻、对仗,以大标题“东风海上来,潮畔大厦生”为例,既有海派大气的风味,也一语双关,让读者联想到“厦大”的同时,也能望见字里行间中的繁华的上海都市形象。上海小组蒋晶晶同学动情地说,“读了这篇报道,深受感动,我在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能够像这些厦大的前辈那样,为吾国放一异彩。”
台湾小组结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表达了希望海峡两岸密切交流、情谊永存的美好愿景。来自台湾的冯绮晴同学说:“身为在厦大学习的台湾学生,我们自豪、幸福,也时刻牢记着厦大对台湾学子的厚爱。”在小组分享的最后,台湾小组深情表白:“我们可能等不起数万年的陆地变迁,等不到海峡重新升起的那一天,但我们来得及彼此握手,为了两岸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小组分享结束后,厦门大学档案馆馆长石慧霞做了“校史视角下的校地关系研究与传播——以《为吾国放一异彩》为例”的专题报告。她首先介绍了这个系列文章的缘起,“为吾国放一异彩”出自1919年7月陈嘉庚先生在厦门陈氏宗祠发表的《为倡办厦门大学校附设高等师范学校的演讲词》,学校以此为题策划一系列校地关系文章,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献礼。工作组以党史校史资料为基础,从历史、现实、未来展望的时间跨度审视和梳理大学与地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百年校地故事。由于学校对该项目的立意很高远,其策划之初就明确了每一篇校地关系文章都要争取在当地党报和主流媒体首发,因此每篇文章除了要对不同地方的区位特色和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外,对于文章传播的广泛性、针对性、互动性、延续性等也必须进行精心打磨,最终形成了以大学历史史实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校地互动关系为整合框架的报道模式,取得积极反响。石慧霞称,这个项目成功实现了“校史研究”和“校史传播”的高度融合,证明了大学是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在服务区域、服务国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课堂结尾,在场听课的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曾铮也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对同学们的报告表达了赞赏。他谈到,“为吾国放一异彩”校地情缘系列报道在厦大四种精神传承和百年校史传播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展现了新闻的专业性和鲜活性的统一,是新闻传播专业 “最好的最生动的教材”。他强调,新闻写作除了有技巧、理论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新闻传播学子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努力学习,练好“脚力、眼力、笔力、脑力”,到基层实践“大熔炉”里经磨砺、受锤炼,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据悉,《史论精解-新闻》是一门面向新闻传播学院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必修课,本学期共有121名学生选课。任课老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苏俊斌介绍,该课程一共分为8讲,本学期从第9周开始授课。他说,第一讲采用“为吾国放一异彩”系列报道作为现实教材开展课程思政,向选课学生讲授新闻报道如何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其目的是启发学生加深理解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接下来,该课程还将分别从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新闻报道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实践等主题切入,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能力。
(文/吕宛庭 李松 图/胡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