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片】:今年是《社会与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第14个年头。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学科通修类课程,《社会与文化概论》主要向学生讲授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理论,培养他们从社会、文化与政治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使用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媒体现象的能力。该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素材,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开设以来修习人数已超过2000多人。早在2015年,《社会与文化概论》就被选入厦门大学年度本科大类平台课程建设计划,同时也是厦门大学第三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科层制追求的高效率是正确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现代人类对天性解放的呼声渐高,它已经无法再全盘适用……”2017级新闻学专业的陈静文在她的《社会与文化概论》课程论文中写道。在她的课程论文里,陈静文用批判视角研究了西方科层制的理论和实践,并试着提出了公共管理的新思路。
像这样关于“科层制”等社会文化和政治议题的探讨,在新闻传播学院阎立峰教授及其团队的《社会与文化概论》课堂里随处可见。《社会与文化概论》丰富的人文社科内容及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而这门课的课程作业,则是让学生自主选题,表达他们对特定社会文化现象的深思,从而让学生更有学习上的获得感。
走好 “四力”路,做好新闻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媒体人肩负着新的职责使命,走好“四力”之路是履职尽责的必由之路。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四力”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队伍。”
“四力”是新闻认识论和新闻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新闻报道反映了记者对世界的认识,需要通过“脚力”深入实际采访,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也需要借助“眼力”洞察问题,练就去伪存真的“火眼金睛”。阎立峰认为,新闻记者练就“四力”,需要“想象力”的锤炼,“对于新闻记者来说,他的想象力在于审视、报道一个事物的时候,能够更换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只是看表面的现象,而是要洞察背后的因果关系,甚至把握它的规律”。而《社会与文化概论》课程,正是帮助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想象力、淬炼思考力的尝试。
“脚力”“眼力”要依靠“脑力”提升,只有深入分析思考,抓住事物本质,真正学懂弄通,才能进一步创新表达方式,用“笔力”汇聚结晶,引发读者共鸣。和社会学知识“触电”后,2017级传播学专业的尤佳直呼过瘾。她感觉到,许多社会现象在概念化后,变得更易于理解,也更为有趣。回顾整个课程的所学所得,尤佳认为,“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能够让自己更为简易直观地理解人类行为,而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个体性差异又可以成为传播学的研究议题。”
新闻传播学属于应用性的文科,但新闻记者却是“杂家”。阎立峰认为,除了采写编评的专业技能,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是“一个有思想的新闻记者”不可或缺的素养。在《社会与文化概论》的教学大纲里,“功能主义”“冲突论”“文化相对主义”和“科层制”等专业术语建构起课程的知识网络。在阎立峰看来,社会学科的通识熏陶,是为了让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知识相互贯通,“帮助学生从社会学、人类学或者文化批评的角度,反过来再思考新闻传播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在新闻学子成长为未来新闻人的路上,《社会与文化概论》引导他们增强“四力”理念,积累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也润物无声地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师生心灵交流,实现长效育人
上课坚持手写板书,从来不用PPT,是阎立峰留给许多学生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在阎立峰眼里,PPT教学和板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知识获得感。他认为,“学生只看PPT的话,活知识也会变成死知识。板书更能真正打开学生心扉,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和老师的心灵交流。”
使师生达到教和学的心灵契合,共同学习和提高,并能围绕一个问题真正展开探讨,是阎立峰一贯的教学理念。在阎立峰的课堂上,不同专业方向和年级的学生都时常积极参与到课堂话题的讨论中。阎立峰认为,学生本来就可能有一种求知欲望,一种兴趣和思考的冲动,老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保持对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疑问,要有获得事物因果关系或者规律的一种渴望。
在这门课汲取过知识的两千多名新传学子中,许多人在走出象牙塔后依然从阎立峰讲授的知识中受益。行业垂直媒体“娱乐资本论”创始人、前《新京报》经济部记者郑道森便是其中一位。这位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新闻人,至今依然记得当年在课堂学到的知识,还时常和阎立峰一起探讨时下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从曾经的师生关系变成如今的朋友关系,不变的是历久弥新的知识力量。
阎立峰认为,“相比眼前的教学成绩,如果随着学生社会历练的增多和年龄的渐长,他们愈发感到老师在课堂上所授知识的可贵,这可能才是对老师更大的肯定。”“如果要我选择的话,我宁可选择十年、二十年以后,学生还对我的课有回味、有感触、有收获,希望我教授的知识和道理,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地分析问题、看待人生、面对社会”,这是阎立峰在教书育人中始终坚守的理念。
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坚定“四个自信”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评判和审视形形色色的社会学知识”,这是《社会与文化概论》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西方的理论和现实与中国的制度和国情相比较,是阎立峰把理论讲透的教学法宝。“我们要了解西方理论思潮和学术活动,但我们不能死搬硬套,不能把他们嫁接在社会文化背景和国情完全不同的中国。”在讲授“功能主义和冲突论”时,阎立峰力图让学生既看到西方建立在功能主义观念上的社会分层及所导致的贫富分化,又了解到基于冲突论理念西方社会的对立和撕裂,进而引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协调社会的公平和效率,如何带领人民创造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
“权力与政治”,是《社会与文化概论》课程的第十三节课。为了让学生树立辩证看待西方民主政治的观点和立场,阎立峰从西方代议制民主出发,透视背后的私有制和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再结合近年来西方频繁发生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运动的现实展开分析,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在当下的国际时事中理解社会学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产生强大的理论阐释效力。
阎立峰相信,中西学理和实践的比较视野,比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蕴含着更多思政育人的知识融入点,可以让学生在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这不但不会让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立场产生混乱,反而让他们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推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教师工作部 巩林 宣传部学生记者 冯韦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