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如一厦大情
2014年对余自中来说总有一种特殊的情绪,这是他在厦大的第二十二个年头,入党的第二十年,也是他留校工作的18年了。大学期间,作为主要的学生会干部,余自中是生物系92级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党员。大学毕业那年,作为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他早早便拿到了老家浙江省药检所的录用通知,但等到6月份即将离校之际,他最终选择留校担任行政工作。厦大于他仿若家一般的存在,因为母校的恩情,他愿意将这异乡的飘泊继续,直让他乡变故乡。从此,这一眼深情的缘分将他与厦大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从参加工作开始至今,余自中一直从事招生和管理工作,并热爱上了这项工作。海外教育学院的8年,在招收留学生并与留学生相处中,尤其针对留学生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9·11恐怖袭击事件”和“非典”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培养了他良好的政治敏感性、工作时效性、严格的纪律性和综合协调能力,既能坚持原则,又热心助人,并与海外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已毕业的沙特留学生在回国成家后,甚至从小就给孩子讲“厦大余老师”的事,去年还专程带孩子来校看望当年的“余老师”。
来到招生办工作的十年,他继续从事着熟悉的招生工作,只不过现在还负责另一大块——国内本科学生的招生。作为高考过来人,经历过农村孩子“鲤鱼跃龙门”的蜕变,余自中能够深刻体会考生和家长的艰辛和不易。为此,他更明白招生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为学校选拔优秀人才,每一个学生更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他说:“我只是高校一名普通的党员,一直从事日常工作,既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也没有桃李满天下的教育成就,我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尽我所能尽量做得更好,我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大学梦是从厦大起航的。”
开拓创新,任劳任怨,争取优质生源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一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生源支撑一流的大学。作为招生办的副主任,余自中深谙自己的使命。
在多年的招生工作当中,余自中勤于总结,勇于发现,敢于探索,丰富的经验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将招生工作,尤其是本科招生当作一项重大课题来钻研和研究,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各类招生政策,创新招生方式。
在余自中担任招生办副主任期间,为了加强与全国知名重点中学的联系,组织了多次“中学校长论坛”和首届“中国-马来西亚中学校长论坛”。为了让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厦大,除了组织大一新生寒假回母校招生宣讲、发动全校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共同举办“本科招生校园开放日”外,他还启动名教授高端论坛,并陪同知名教授走进中学进行宣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厦大影响力,厦大近几年在全国门户网站高校招生热度排名稳居前三。
为了进一步规范特殊类招生,余自中近年来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不断完善自主选拔考核标准。经过前期积极争取,与北大等兄弟高校充分沟通,2011年厦大自主选拔率先加入北大、北师大、香港大学等高校组成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联盟(俗称“北约”)。在审核上万份的自主选拔考生材料时,余自中带领他的团队通宵达旦加班是常有的事。
为了适应新的招生情况,也为了能够招收到一批真正热爱医护专业,有志于医护事业的优秀学生,余自中主动出击,亲自给有关省份考试院院长、处长打电话,积极主动沟通协调。先后将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合作的办学项目和医学护理类专业单列招生,极大地稳定了录取考生的专业思想。
经过前期充分调研,余自中向学校建议并推动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模式。进一步推进按大类招生模式后,厦大生源质量再创历史新高,考生的专业志愿满足率也得到了稳步提升。
招生办的工作很多时候是紧张、繁琐的,高考咨询高峰期,他经常一天要跑好几所中学甚至好几个城市,办公室电话和手机从早到晚基本不会停,却仍有很多考生抱怨电话打不进来。接听的电话几乎都是“我的分数能不能进厦大”、“厦大有哪些特色专业”、“入学后能不能转专业”等问题,一天几百次的重复,让他口干舌燥,嗓子沙哑,却依然不厌其烦,因为他面对的是不同的考生,面对的是一个个渴望跨进厦大校门的准厦大学子。近几年每到6-7月份余自中便常犯耳鸣,医生说与他长期频繁接听电话有关。曾经的分管校领导曾对他说过“小余,你只要把你不屑、不愿意做的事做好了,你就成功了”。这一点余自中做到了,只是当年的小余已经不再年轻了。
以考生为本,圆考生最美大学梦
随着平行志愿填报政策在越来越多的省份实行,有的考生因对政策不了解,以及对退档后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会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而且越是偏远、交通信息不发达地区考生,越容易出现这种状况。本着以考生为本的原则,在不违背招生政策与原则的基础上,余自中带领着他的团队用满腔热情将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周到,力争不让一个高分考生因对政策不理解而被退档没书读。
还记得2007年网上录取期间,有一名因专业不服从调剂拟退档的辽宁籍高分考生张妮就引起了余自中的注意。看到拟退档原因,丰富的招生经验和强烈的不忍心更让他产生了一个有效的疑虑,他担心考生很可能只是因为对政策的不了解而误填了“专业不服从调剂”。虽然素未谋面,虽然不曾相识,但是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他不能坐视不理,他毫不犹豫地拨通考生的联系电话,但因考生填写的电话是当时在学校附近租住房子的电话故一直联系不上。在省招办一次又一次地催促上载录取数据之际,余自中紧张而高效率地通过当地114服务台查询到考生所在中学办公室的电话号码,可惜学校已经放假,电话依然无人接听。随后他又通过114服务台查到考生父亲单位办公室的电话。好不容易打通总台电话,却被对方误认为是诈骗分子。几经说明之后,才要到了考生父亲办公室的座机号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与考生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听完详细的政策解析后,他表示自己小孩非常热爱厦门大学。当时厦大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在全国掀起了热潮,当考生听说调剂专业是戏曲影视文学时,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很快发来了愿意服从专业调剂的传真。由于热爱就读专业,再加上自身特长和勤奋努力,张妮在大学期间成绩一直很优秀,并成为了“中文有戏”的台柱子和主要策划者,于2011年推荐免试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今年还考上了同一学校的博士。
在余自中的要求下,招生办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在繁忙的招生录取过程中,依然会尽一切所能与不服从专业调剂要退档的考生联系确认。有时联系不上学生,就通过当地教育局联系中学,再通过老师辗转找到学生。有个新疆考生因通信不便,中学老师跋涉了5公里戈壁滩才联系上他,有时学生在田地干活,有时学生在工地打工,当接通电话时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激动和感动,此时此刻余自中便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前年,甚至有位宁德拟退档考生后来给余自中发了一条短信“舅公,我们农村孩子考600多分不容易,感谢您让我有书读”,他可能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被他称为舅公的人其实并不老。
就福建省近几年情况来看,基本上每年都有10人左右不服从专业调剂,主要分布在宁德,龙岩、南平等县级以下中学,通过电话联系、了解录取政策后,没有一人仍不服从专业调剂而退档。
“不让一个优秀考生因对政策不了解而没书读”,简单的道理里是余自中对学生饱含深情的工作理念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是因为他的辛劳与努力,前前后后,还有很多的张妮们也都从厦大起步续写了自己美丽出色的成长篇。
余自中说,“招生工作是繁重、细琐、复杂和严肃的,但是看着凤凰花下一年年入学新生们朝气蓬勃的脸庞,我便感觉自己干劲十足,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或许,对于招生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成就是圆优秀学生一个美好的大学梦,最大的幸福就是成就学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