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吃饱,吃好!
近日,厦门大学设立的
“箪食瓢饮 衔环涌泉”项目
登上央视
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
厦门大学在一餐一食上下足功夫
一勺一饭中花足了心思
随处可见“花式”宠爱
这份宠爱学生们表示:
收下了,非常的温暖!
12月20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厦门:高校“花式”宠学生,爱在细微处,暖在学子心
厦门大学设立了“箪食瓢饮 衔环涌泉”项目,每天为所有学生提供免费米饭、水、粥、汤,以及只要几毛钱一份的低价保障菜肴,还有免费宿舍网络,困难学生家长保险资助等。
不仅减轻了我们的经济压力,同样很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厦大对我们一餐一饭之间的点滴关注。希望有一天,我们走出厦大,走向社会,也可以将这种奉献精神带出去,带给更多的人。
免费米饭是从2008年开始执行的,就像我们发放隐形餐补一样,既能保障困难学生有饭吃,又兼顾了一视同仁,避免差异化的关怀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这种一粥一饭的关爱,滋润培养了厦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毕业的学生他们自发捐资成立了一个“箪食瓢饮”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在校期间免费吃米饭。
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突遭变故或者身患重大疾病等突发情况造成经济困难。我们在常规的资助之外,专门为学生提供应急的保障。每年学校的爱心急救金的额度是160万元。
厦门大学早在2008年起便在学生中实行“免费米饭”政策。2021年,在学校百年华诞之际,为弘扬嘉庚精神,传承感恩文化,深圳校友会倡议在学校设立“箪食瓢饮 衔环涌泉”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免费米饭和矿泉水项目经费开支,并主动承诺承担第一期持续10年(2021~2030年)的费用,每年推荐一名校友或一个团体捐赠人民币666万元支持该资金。截至今年9月份,已有5位校友和深圳校友会金融分会认捐,捐赠金额共计3996万元人民币。
项目自推出以来,先后获得央视客户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深圳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学在厦大、吃饭不要钱”成为自媒体津津乐道的“厦大现象”。
厦门大学“箪食瓢饮 衔环涌泉”项目
多次获得公益项目类奖项
今年9月5日,第六届“善行八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决赛路演及项目推介会暨颁奖大会在福州举办。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选送的“箪食瓢饮 衔环涌泉”项目经过初评和决赛路演并荣获二等奖。
2022年,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公布的2022年中国高校基金会优秀公益项目案例名单,厦门大学“箪食瓢饮 衔环涌泉”捐赠项目成功入选。
吃 在厦大是永恒的话题
100多年前,陈嘉庚先生回国办学之前,特意把南洋公司的高管召集到米厂吃了一顿饭。那天他们的餐桌摆的是中字型,吃的是中国饭,喝的是中国酒。陈嘉庚先生借饮食告诉大家,“愿诸君克勤克俭期竟大功。”陈嘉庚先生为了厦大倾尽家资,当时南洋的报纸的说法是“出卖大厦、维持厦大”,晚年厦大办学经费紧张,陈嘉庚只给自己定了每天五角钱的伙食费,主要就是吃闽南人爱的地瓜粥,加一点花生米、豆腐乳,最多再摆上一点小鱼小虾。临终前,陈嘉庚把自己300多万存款全部捐给了教育和其他公益事业,没有留给后人。他曾经想象过,未来有外国的巨轮从东海进入厦门港时,他们从海上一眼就看到一所壮观的学府和新中国的气象。百年之后,嘉庚先生的愿望早已实现了,而万千忘不掉的,却是一碗地瓜粥背后的无私的爱和付出。
其实,食物也是教育的一部分。陈嘉庚就很重视办食堂,林文庆还写了一篇文章叫《食物在教育上的关系》。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长汀,时任校长萨本栋带头减薪,节衣缩食,也要为学生提供免费食饮。多年后,厦大台湾校友周咏棠回到厦大,还回忆起战争时期,大家都十分穷苦,学校早餐会免费供应一盘煮得很烂的黄豆,午餐则免费供应一盘蔬菜,饭也不要钱。这样,没钱的学生也有饭吃了。对于穷苦的学生来说,一份饭就是一份保障和尊严。周咏棠把学校的这份恩情记了一辈子,他后来到台湾,基本上把炒股赚来的钱都捐给了厦大。
2008年,厦大成为了第一个为学生提供免费米饭加免费菜汤的高校。后来矿泉水、厕纸也都实行免费,还引发过争议。这当然不是有钱任性,当时的校长朱崇实有个观念,“给学生最好的,他们也会去追求最好。”如果学生们在学校喝的是矿泉水,走出校门后如果他喝不到干净的水,他也许会想方设法改变现状,为自己,为他人。这也是大学对一个人的影响和塑造。
“箪食瓢饮 衔环涌泉”专项基金设立后,经费用于资助学生免费米饭和矿泉水项目开支,而且这个接力棒今后还会由校友们继续传下去。厦门大学还充分发挥基金会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邀请相关捐赠人作为校友代表参加学校毕业典礼,分享自身对于“感恩 责任 奉献”的点滴感悟,为全体毕业生上好”离校最后一课“,助力厦门大学“三全育人”走心、夯实、深化。
【责任编辑:林益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