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纪要|谁是废奴主义者?政治文化史视野下的新思考

时间:2023年12月02日

浏览:


2023年11月21日下午,应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邀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杜华副教授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谁是废奴主义者?政治文化史视野下的新思考》的学术讲座。该讲座是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南强世界史系列讲座”暨“强基拔尖人才培养系列讲座”之一,由李莉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杜华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废奴运动的定义和大致经过。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废奴协会因内部分歧出现了分裂。此后,受到意识形态、研究事业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学术界对于“谁是废奴主义者”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已有研究要么强调以加里森为代表的道德废奴主义者才是真正的废奴主义者,要么认为采取政治策略的废奴主义者才是废奴事业的主力。杜华副教授认为,将政治和道德二元对立的解释模式存在化约主义倾向、无法充分揭示废奴运动所具有的势能,也无法深入理解废奴运动在内战前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19世纪30年代的废奴运动具备独特性和重要性,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缝隙”,因此,他从政治文化路径出发,考察19世纪30年代废奴主义者如何看待政治和道德的关系,尝试重新回答这一问题。

杜华副教授从三个层面来论证这一问题。首先,从起源的角度来看,废奴运动就兼具道德和政治特征。在美国第二次宗教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废奴主义者强调奴隶制是一种全国性的罪恶,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消灭这种罪恶。从政治角度来看,黑人废奴主义者在挑战奴隶制和殖民废奴方案的过程中,又给废奴运动注入了更加鲜明的政治意识和抗争精神。其次,废奴运动的核心理念同样兼具道德和政治色彩。在废奴主义者的话语中,道德和政治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融的。废奴主义者一方面将宗教话语“政治化”,强调道德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另一方面,他们强调自由、平等、权利等核心民主理念的超越性和至上性,将其提升至与宗教观念等量齐观的高度。再次,废奴主义尝试通过改变公众意见来推动废奴事业,这一具有明显道德色彩的废奴策略其实也有深刻的政治考量。19世纪30年代的废奴主义者与之前的奴隶制反对者不同,他们不寄希望于通过影响体制的精英政治家来废奴,而是动员“人民”这一在美国政治中最具有合法性和影响力的资源,来切断宪法对政治体制中奴隶制的默认与保护,从而推动立即废奴运动的发展。


最后,杜华副教授认为,废奴运动其实是一种带有鲜明抗争意识的“道德性政治”,废奴主义者不是单纯的道德改革家或政治行动者,而是试图联合道德和政治力量,打破奴隶制政治权势对全国政治的控制,以最终消灭奴隶制。在废奴主义者看来,道德与政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政治必须契合基本的道德原则,而道德必须依靠恰当的制度框架才能发挥作用。这种兼具道德感召力和政治策略的理念和话语,是美国内战前反奴隶制政治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讲座尾声之际,李莉教授对杜华副教授表示感谢并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杜华副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不同时期引发学界对道德和政治变化强调的原因”,“19世纪50年代反奴隶制的政治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何不同”,“美国内战期间北部女性废奴主义者与废奴运动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内容经主讲人审定)


文|徐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