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社会服务简介

时间:2023年04月12日

浏览:

一.学院简介

1. 学院历史悠久,学科积淀深厚

厦门大学1921年创校以来,历史学一直是文科的传统优势学科。1924年6月,成立历史社会学系。1926年,设立历史系。郑天挺、周予同、顾颉刚、戴密微、艾锷风、陈万里、张星烺、林惠祥、郑德坤、谷霁光、傅衣凌、韩国磐、韩振华等著名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汉学家任教于历史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2021年11月,原历史学系行政建制得以优化,成立了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下设历史学系和考古学系。

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厦门大学历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经济史和民族考古在上世纪50年代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中国经济史、中国古代史于1981年获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李伯重、刘秀生等第一批博士。专门史(经济史)于1988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蝉联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学科声誉。创办于1982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是建国后国内第一份经济史研究专业杂志,学术影响力深远。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获批建设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国家教学团队(中国通史),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考古人类学实验中心),三个福建省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历史学)、福建省一流专业(考古学)。2020年以来,又获准建设教育部“强基计划”(历史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2.0基地(历史学、考古学)。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现有在职教师55人,教授19人(博导11人),副教授22人(博导6人),助理教授14人(博导1人)。教师中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首批 “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近60%的教师在海外著名高校毕业或者进修,与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大阪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海洋大学和釜庆大学以及香港、台湾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化、学历结构高层次化、业务水平精湛化的活力团队,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以较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现设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和相应的三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文物与博物馆一级学科专业硕士点。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海关史、民间历史文献学、历史人类学、环境史、闽台区域史、华人华侨史、美国史、海洋考古、民族考古学、陶瓷考古等为特色研究领域。获批建设和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有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美国史研究所、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闽商研究中心、海洋战略与空间研究中心、海洋考古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

历任历史系主任(包括代理主任)为徐声金、薛永黍、谷霁光、林惠祥、吴士栋、叶国庆、谢兆熊、罗志甫、傅家麟、陈在正、陈碧笙、陈诗启、郑学檬、孙福生、陈支平、郑振满、刘钊、王日根、鲁西奇、张侃等。

现任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书记陈锦华,副书记张晗;院长张侃,副院长李莉、张闻捷;历史研究所所长林枫;历史学系主任水海刚,副主任陈博翼;考古学系主任付琳,副主任王新天。

2. 名师专家荟萃,师资力量雄厚

现在职教师55人,教授19人(博导11人),副教授22人(博导6人),助理教授14人(博导1人)。教师中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首批 “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近60%的教师在海外著名高校毕业或者进修,与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大阪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海洋大学、釜庆大学以及香港、台湾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化、学历结构高层次化、业务水平精湛化的活力团队,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以较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

3.培训经验丰富,办学设施齐全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做好社会服务号召,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组建合理团队、充分调动资源、扩充优秀师资、挖掘优质课程,办班数量逐年提升,培训经验不断丰富。学院现有培训授课教室6间,教室有多种规格,可容纳60-150人不等,环境干净整洁,场地设施齐全,空间宽敞明亮。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社会服务工作将持续整合学科和人才优势,发掘历史文明与传播先进文化。同时,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培训特色

1. 课程体系设置依据

根据中共中央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当前干部培训首要任务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加强政德修养、打牢从政之基。要聚焦专业化能力提升,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的教育培训,健全基本知识体系,强化能力之基。

2.量身定制精品课程

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结合学员实际情况定制、开发新的课程体系,为学员提供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全方位的培训方案。

3.优秀的师资团队

整合厦门大学师资力量,同时聘请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政府高管、商界领袖、领域专家骨干等专业人士亲自授课,致力于提供顶尖师资力量,组建一流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4.学风严谨形式灵活

注重培训实效,紧密结合学员需求,采用体验式教学、访谈式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红色拓展、专题教学、精品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

5.管理规范服务周到

流程化的管理服务彰显专业,创新型的班级建设凸显特色。参加培训的学员将由统一管理,根据达成后的方案完成课程任务,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培训期间,学院将提供周到、完善、全方位的服务,确保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6.结业考核与认证

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后,由厦门大学颁发结业证书。

7.持续享有后续服务

学员结业后即成为厦门大学校友,享有结业合照、精美画册、论坛讲座、校友学习等服务。

8.积聚人脉搭建平台

学员通过培训能够增强沟通与交流,促进彼此间的了解与学习,建立学员之间、企业机关之间、企业机关与政府之间、企业机关与高校之间、企业机关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从而搭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利多赢的学习平台。

9.优美的学习环境

厦门大学依山傍海,风光旖旎,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传承“一主四从”“中西合璧”(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风格,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在此优美的环境中学习更利于知识的吸收和素质的提升,学员可切身近距离感受“南方之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精神力量。


          

 

三. 课程专题与现场教学

1.课程专题

专题

课程

党建专题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3)基层矛盾有效化解与群众工作方法

(4)强化党管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5)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四史教育专题

(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2)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与启示

(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入闽南下干部与建设新福建

(5)道路的抉择: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6)艰难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演进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

(1)中华民族形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文化自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

(4)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与融合互动

(5)跨国网络与中华文化认同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景


国际形势热点专题

(1)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战略机遇

(2)国际关系中的战争与和平

(3)新冠疫情与中国周边关系的变化

(4)当前台海局势与两岸关系未来走向

(5)中美关系与中国的安全局势——基于政治与经济的考量

(6)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7) 当前俄乌局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思维能力(创新思维、逻辑思维)专题

(1)大数据时代:思维创新与科学决策

(2)如何加强管理工作中的批判性思维

(3)语境思维与处事技巧

(4)哲学思维与跨部门协作

(5)跟着总书记学思维(学“习”思维)

(6)孙子兵法与战略思维

 (7) 联网下的大数据思维

创新驱动发展专题

(1)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

(2)工业4.0vs中国制造2025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4)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整合的战略研究

(5)高质量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

(6)实施创新驱动与区域战略、推动经济创新驱动与“一带一路”

生态文明建设专题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剖析

(2)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3)低碳文化视域下的生态文明

(4)垃圾分类唤醒生态文明

(5)新环保法与配套政策解读

(6)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环境治理问题

乡村振兴专题

(1)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与扶贫开发工作

(3)大学生创业+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

(4)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

(5)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实践和创新

(6)推动农村互联网+模式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专题

(1)文化产业环境培育与发展

(2)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与融资

(3)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战略规划

(4)厦门市构建数字化文化

(5)厦门市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管理运用

(6)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厦门文化事业大发展

专题

1)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2)共同学习的理念与实践

(3)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

(4)批判性思维视界:课堂核心素养的培育

(5)华南地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6)研讨式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落实“双减”政策

(7)“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改革

法律专题

(1)法与法理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解析

(3)民法与社会治理的应用

(4)从重大典型案例分析看法治理念的提升

(5)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创新思维

(6)矜持与沟通——数字时代司法官的媒介素养

管理能力提升专题

(1)管理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2)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出科学决策

(3)职业伦理与人际关系

(4)反思思维与领导力提升

(5)哲学智慧与管理艺术

(6)政治范式转变与执政能力提升

国学传统文化专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团队建设

(2)中国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

(3)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4)人生智慧与干部修养

(5)国学智慧与管理者修养

(6)《大学》之道与成功人生

行政管理服务通识技能专题

(1)WORD、EXCEL使用技巧

(2)公文写作及宣传报道

(3)实用文写作及行政工作技巧

(4)PPT美化原则与技能提升

(5)政务礼仪和会务工作

(6)现代社交礼仪与沟通技巧

心理素质提升专题

(1)压力管理与阳光心态

(2)心理危机的表现与干预

(3)社会心理学

(4)普通心理学

(5)管理心理学

(6)教育心理学

其他类专题

(1)教育专题

(2)医疗专题

(3)农业专题

(4)水利专题

(5)军工专题

(6)......

2 现场教学点

2.1 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位于嘉庚公园北门以东外填海处,总占地面积104484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5平方米,主体建筑三层,基本陈列两个:第一至第三展厅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生平陈列》,第四展厅为《在陈嘉庚身边——嘉庚现象诚毅同行》。纪念馆属社会历史类名人纪念馆,将为陈嘉庚文物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终身教育课堂和文化休闲设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推进厦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

为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7周年而设立,纪念馆的选址即是当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并题词的所在地。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共分四层,设有“厦门经济特区开创阶段”“厦门经济特区发展阶段”“增创新优势阶段”“新跨越阶段”四个展馆,通过一千多张图片和上百件实物,带领大家穿越时光隧道,重温厦门从一座滨海小城发展成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历史进程。

 

2.3 古田会议会址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采眉岭笔架山下,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田会议是建党建军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古田会议精神则体现了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样,是留给后人珍贵的精神财富。古田会议会址这一革命圣地也是让后人了解这一段革命历史,去学习“古田会议”精神的内涵,对增强爱国情怀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2.4 跨境电商产业园

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作为厦门自贸区特色产业平台、区域产业创新及发展的试验基地之一,整体定位为集通关监管、商务办公、运营支持、圈层构筑为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供应链运营基地。项目建筑面积为10.5万平方米,为世界500强厦门象屿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厦门象屿自贸区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运营。运营3年以来累计注册企业数477家,目前园区平台入驻企业规模达146家,引入亚马逊、shopee等国际电商龙头和工大海松、雅娜购、神州聚海、赛雅歌等知名企业,园区就业人数近2000人。

 

2.5 厦门规划展览馆

厦门规划展览馆位于体育路95号,厦门市规划局 1-2层。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展示面积6000平方米,定位为专业、互动、前瞻的 “城市规划展示窗口”。展馆以灯箱、模型、影片为主要展示手段,辅以幻影成像、数码互动、多媒体查询系统、数字沙盘等现代化技术,全方位地诠释了厦门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当代成就和未来方向。厦门规划展览馆,宛如时光隧道,演绎厦门的日新月异,沧桑巨变。回味城市的悠久历史,体验建设的辉煌成就,展望灿烂的美好未来,充分感受美丽的海上花园正穿过历史的长廊,英姿勃发搏击向前。

 


四、优秀师资(部分)

1.张侃,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报告员、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学术兼职有教育部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党史学会副秘书长、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厦门大学两岸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曾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等。

2.黄顺力,厦门大学历史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与管理处处长,现兼任福建省历史学会秘书长、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林则徐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先后在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日本创价大学、台湾台南大学等做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已出版《海洋迷思——中国海洋观的传统与变迁》、《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现代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教育部统编教材)等专著(含合著),编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国家社科课题及省、市科研课题多项,科研论著多次获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王日根,厦门大学历史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菲律宾雅典耀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亚洲研究所作访问学者,兼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闽台研究中心教授、福建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学。

4.梁勇,厦门大学历史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A类人才,厦门市高层次A类人才,福建省高层次A类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5.陈博翼,厦门大学历史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南强青年拔尖人才,兼任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福建海洋智库)政策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海洋文明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海洋史研究》(CSSCI集刊)副主编、《纵横》(Crossroads)书评编辑、《清史研究国际通讯》特邀编辑、北大史学》(CSSCI集刊)编委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专家组成员先后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盛顿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奖助访学交流。研究兴趣和专长海洋与边疆史、中外交通史、东南亚史、社会经济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篇,出版专著和编著校勘9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和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代表作有《限隔山海:16-17世纪南海东北隅海陆秩序》(“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明代南直隶海防研究》、Beyond the Land and Sea: Diasporic South Fujianese in Hi An, Batavia, and Manila, 1550-1850陆海无疆:会安、巴达维亚和马尼拉的闽南离散族群1550-1850)。

6.林枫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团队成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福建省A类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7.李智君,厦门大学历史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

8.李菁,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百家论坛主讲,专攻唐代文史,著有《解读运河——大运河与唐代社会深层关系之考察》、《<旧唐书·文苑传> 笺证》及论文数十篇。曾独立承担或作为第一合作者参研多项教育部、省级课题。

9.曹剑波,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性别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知识论学会秘书长、中国知识论学会理事、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市社会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第七届理事、福建省哲学学会第九届理事、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国学与西学 国际学刊》特约评委等。

10.张会永,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康德学会理事、福建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主要学术成果: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研究课题7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编教材1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和《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获各级奖励多次。研究领域为西方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11.刘泽亮,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任厦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宗教学评审组成员,曾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福建省易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高校文科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哲学与当代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哲学学会秘书长,朱子学会(全国一级学会)秘书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哲学,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以及大型横向课题,主编“国学新视界”“佛学与人文”等学术丛书,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篇。

12.陈喜乐,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82年厦门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获哲学博士。留校后一直从事科技哲学、科学认识论、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管理的教学和科研。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省级课题近30项,合作出版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未来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哲学研究会理事、厦门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务。

13.黄朝阳,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创新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兼职教授。对讲座专题涉及的多个学术领域,如创新理论、批判性思维和教育学基础理论做过专门研究,在核心报刊发表论文多篇。为厦门大学研究生开设课程《批判性思维与理论创新》,为本科生开设课程《逻辑学导论》等。

14.陈玲,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厦门市重点人才。研究课题:“一带一路”对新时代科学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对海峡两岸科技文化持续发展起引擎作用的有效机制;中华科技文化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形式创新研究;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厦门经济文化事业大发展等。

15.杨松,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价值论与规范论、伦理学原理。曾赴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哲学系访学一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基金项目各1项。已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曾获厦门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厦门大学自强奖教金、厦门大学建行奖教金。中国价值哲学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16.唐瑭,厦门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挂职厦门市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授《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发表多篇论文。

17.胡旭,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汉魏文学嬗变研究》、《悼亡诗史》、《先唐别集叙录》、《先唐文苑传笺证》、《先唐文学研究》等学术专著,发表《儒学式微下的文学嬗变》、《饮中八仙之聚散与天宝文学走向》等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多项,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福建省社会科学奖若干次。

五、合作流程

1.项目咨询、了解需求;

2.需求分析、定制方案;

3.反复沟通、确定方案;

4.签订合同;

5.课前准备;

6.课程培训;

7.课程评估、后续服务。

六、培训安排

授课时间

第一节课

08:45-10:00

茶歇

10:00-10:15

第二节课

10:15-11:30

午餐

11:45-12:30

午休

12:30-14:00

第三节课

14:30-15:45

茶歇

15:45-16:00

第四节课

16:00-17:15

1.培训方式:线下短期培训

2.授课地点:厦门大学校内

3.授课方式:体验式教学、访谈式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红色拓展、专题教学、精品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4.班级规模:50-80人/班

5.配套服务

(1)学员接送:集体接送站各一趟;

(2)资 料 袋:内含笔记本、中性笔、培训手册、班级通讯录等;

(3)班 主 任:每个班级配有1-2名班主任全程跟进学员学习、生活进程;

(4)结业证书: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后,由厦门大学颁发结业证书;

(5)发票开具:开具厦门大学发票,协助办理住宿和餐饮发票;

特别说明:授课时间可根据单位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应及时沟通、友好协商解决。

七、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陈老师

联系电话:0592-218637818950052302

联系邮箱rwxyzz@xmu.edu.cn

联系地址: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南光一319室

八、厦门大学简介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入选国家公布的A 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学校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40多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

学校现有1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5个学科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77人,其中两院院士21人,文科资深教授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7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5人、青年学者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5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7人、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26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3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梯次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以上数据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校史展览馆

                     鲁迅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              





            人类博物馆












 

微信公众号:厦大史学





学院网站http:// history.xmu.edu.cn

E-mail:history@xmu.edu.cn

联系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之四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