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厦门市-厦门大学市校合作联席会上,厦门市人民政府与厦门大学正式签署了共同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协议,双方将共同支持推进该实验室建设,打造市校深化合作的“特区式大平台”,加快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这是嘉庚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意味着实验室正式进入全面建设期。
厦门市-厦门大学签约共建嘉庚创新实验室
嘉庚创新实验室全称为“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是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共建科技创新大平台的典型案例。早在2016年,为培育国家实验室,省市校就启动共建了“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2019年,我省启动布局福建省创新实验室,厦门市、厦门大学申报的“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于9月获得了省委、省政府授牌筹建。同年12月,厦门市与厦门大学作为共同举办方将 “嘉庚创新实验室”登记设立为二类事业单位,这也是市校第一所共办的独立法人实体实验室。
嘉庚创新实验室以能源材料国家级实验室为目标,五年内规划新增投入20亿元,布局高效能源存储、低碳能源系统、未来显示技术、石墨烯等先进材料、仪器装备网络、能源政策智库等研发方向。实验室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打造省市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力争建成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实验室,为支撑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打造新型研发机构
半年的时间可以做什么?
在嘉庚创新实验室,得益于实验室“矩阵式”的管理组织架构,快速组建囊括化学、材料、微纳加工、仪器装备、电子电控等方向的团队,并迅速得到龙头企业的青睐,半年的时间可以做到。团队组建后,今年5月,中国客车制造龙头企业来实验室调研,就“用于燃料电池的制氢技术与装备”项目开展深入合作进行商谈,合作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矩阵式”的管理组织架构由研发平台、公共平台、管理平台和运营平台4大平台组成,平台之间建立“矩阵式”协同管理机制。当一个项目入驻实验室后,它可以获得研发智力资源、设备设施和技术服务、行政综合保障、市场战略、产业资源等支持。当项目发展成熟后实验室还会支持其以公司等独立实体形式输出到社会,为地方产业创新体系注入新鲜血液。
事实上,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打造擅于攻克“卡脖子”技术、落地产业化成果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嘉庚创新实验室的最大特色,也是最重要使命之一。
为了给实验室开展科技制度创新“保驾护航”,省、市、校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尤其在法人体制和新型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工作方面多次进行专题研讨。
学校组织有关单位研究支持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工作
与高校常见的实验室不同,嘉庚创新实验室虽然坐落在厦大校园里,但却以独立法人实体的身份开展建设,采用无行政化管理、不纳入编制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在岗位设置、人员聘任、薪资待遇、成果转化收益、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未来,实验室还将根据项目实施需要,探索创立企业法人、民办非企业法人等多种体制的分支机构,在技术开发和商务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模式,同时也为厦大探索新型工科大平台的新型运营模式。
在运行机制设计上,实验室采取“边建设边创新”的方式,结合现有建设任务需求,已制定覆盖大楼管理、项目管理、成果转化、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管理等7个板块近50多项管理制度。探索“科技任务悬赏制”等新的组织模式,试行首席科学家、项目经理人、科研经费“包干制”等制度,全面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方面,实验室将试点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实验室目前在Micro-LED、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柔性碳纸等方向已吸引来自日本、台湾等境内外院士团队意向加入实验室开展成果转化工作。
多元选才用才机制,汇聚复合型人才团队
为把嘉庚创新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国际优秀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和全球杰出科学家、产业领军人物访问活跃交流的创新基地,实验室采用双聘双跨、合同聘用、项目合作、讲座顾问等多元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
嘉庚创新实验室专门设置了“卓越人才项目”,为按常规评价无法以省市或高校高层次人才待遇快速引进的人才提供良好待遇。近期,就有两位“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通过该项目加盟实验室。
为了加强与国内外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实验室对于厦大和外单位科研人员,鼓励采取“双聘双跨”方式进行灵活聘用。科研人员在保留其原单位人事关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项目形式参与实验室的工作,并按绩效取得劳务报酬。基于双聘双跨方式,实验室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用最优势的平台条件、最先进的创新文化、最挑战的任务目标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团队。当前,实验室正在接洽引进日本的新型储能研究团队、石墨烯诺奖得主产业化项目团队、台湾大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团队、日本名古屋大学未来显示技术团队、香港科技大学燃料电池团队等来厦门开展工作。
截至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已聚集人才团队194人,包括科研人员150人,其中院士、杰青、长江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创新团队2019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首届腾讯2019年“科学探索奖”等。实验室自主聘用了复合型工程师团队与综合管理人员40余人。未来,实验室在人才选用方面,将继续注重考察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应用潜力,不以论文、职称、头衔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标准,积极为引进地方产业急需的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争取在第一个“五年期”内让实验室人员规模达到500人,打造省市人才“高地”和创新创业“摇篮”。
“自主+聚力”双轮驱动,支撑省市产业发展
今年二月,春寒料峭之际,湖北低温阴天,一线医护人员身着憋闷的防护服,衣服汗潮极易受凉。这是抗疫医疗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嘉庚创新实验室团队运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柔性石墨烯加热膜产品,在低温阴天给医护人员带来健康保障。赶制出的四批次、百余套的电热护腰带、马甲、地板加热片、加热床垫等物资,及时地送到援鄂医疗队手中。
援鄂医护人员收到石墨烯加热产品
温暖守护的背后是科研工作的马不停蹄。事实上,早在2019年11月,实验室已联合龙头企业安踏集团在国内推出了首款石墨烯功能服饰——“炽热科技”“飓暖科技”系列羽绒服产品上市,预计带动企业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只是嘉庚创新实验室推动科技产业化的一个缩影。
实验室团队赶制石墨烯产品助力湖北抗疫
实验室早自2016年培育以来,已围绕福建省的新能源、电子信息、化纤、海洋经济等优势产业,与宁德时代、厦门钨业、弘信电子、乾照光电、天马微电子等6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基金及地方政府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石墨烯新材料、国产仪器装备等领域孵化创办了益舟新能源、普识纳米、超新芯、晞和科技等一批高技术企业,已形成陶瓷隔膜材料、铝塑膜、功能涂层铝箔、拉曼光谱检测设备、超新芯原位芯片、柔性碳纸(膜)、安踏石墨烯印花服饰、石墨烯复合纤维及织物等20余类上市产品。2019年相关应用产品带动产值预估达30亿元,预计未来2年带动产值可达70亿-100亿元。
实验室已投入市场的产业化成果展示(部分产品)
实验室自授牌以来,在推动科技产业化方面,创造性地提出“自主协同+聚力协同”的“双轮驱动”创新模式,强调依靠自主研发,对外协同与转化,通过自主立项实施项目、研发代工等方式,向社会输出具有自主产权的技术成果以及创办企业,同时,围绕产业链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打造快速聚集、引进和孵化优质创新企业群的创新生态条件。
2019年,实验室已经开展重大平台建设和项目布局。获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加紧筹备“厦门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参与共建“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实验室团队与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知名企业共同在厦门创立公司,联合开发超高能量密度储能体系;铝塑膜国产化项目打破了锂电池用铝塑膜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局面,正在进行生产基地布局;军民两用的燃料电池高端应用、二维材料在能源领域应用、低成本燃料电池电堆技术、新型清洁燃油、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原位芯片透射电镜技术等一批产业化项目正在培育和启动中,部分项目已经获得社会资本的参与。实验室在今年还将遴选资助一批重大项目,目前已收到国内近50个团队的项目申请,正在启动评选中。
在厦门市“大招商,招大商”大背景下,实验室已联合智库、知识产权运营企业、投资机构等高端服务机构,协同为厦门聚集、引进和孵化优质创新企业群,重点支撑厦门千亿元产业集群。首批“聚力协同”项目拟面向半导体与显示领域、智能装备领域和服务机器人领域,计划引入省外10多项“三高”产业项目,项目落地后产值预期高达400多亿元。
2016年底,省市校共建能源材料大楼,作为国家级实验室基地。如今该7万平米大楼已经投入使用,亚洲第一座无噪音实验室接近完工,多项指标领先国际水平;以“国际领先、产业急需”为目标启动建设首期投入1.83亿元的公共支撑平台,采购进度已近50%,无噪音精密加工和表征实验室、微纳加工平台、谱学及纳米成像平台、原位电子显微平台、超级干燥室等子平台将逐步向社会开放,服务于省市企业的研发需求。
位于无噪音实验室内的聚焦离子束纳米加工系统(FIB)
嘉庚创新实验室推动市校联合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助力科技基础设施等“新基建”建设,为省市千亿产业群加强科技创新要素保障。在实验室推动下,今年5月,市校联席会上即签署了市校争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厦门)合作备忘录等,市校全面深化合作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
(刘伟榕 欧阳桂莲)
责任编辑:欧阳桂莲
图文来源:/xmu/smu_news/info/1002/1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