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评论》2024年第4期.pdf
重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机天性”——基于《全集》8卷本与9卷本的考察
作者简介:刘雨馨,中央戏剧学院22级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俄罗斯戏剧史论。
作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核心概念,“有机天性”在学术界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在苏联期问,编撰专家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8卷本,1954-1961)对“有机天性”的理解较为局限,并间接影响了中国学界对该理念的理解,导致“有机天性”的译介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20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9卷本,1988-1999),编撰专家补充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有机天性”研究及评价的最新史料。通过史料发现,“有机天性”理念融入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生物自然学、文化学的哲学思考,深研这些思考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关键词: 有机天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动物性;精神性
2.刘雨馨_重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机天性”——基于《全集》8卷本与9卷本的考察_pp.7-16.pdf
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角色的诞生》
通过《角色的诞生》一书,可以集中窥见中国戏剧家在20世纪40年代“斯坦尼体系热”中建构中国话剧演剧方法乃至民族演剧体系的理想。对比《角色的诞生》与《演员自我修养》,一方面可以集中管窥郑君里所在的中国万岁剧团以及重庆戏剧家们理论联系实际地接受斯坦尼体系的实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中国戏剧家认识“体系”的基本水平,同时还能辨识出戏剧家无意或有意误读斯坦尼体系后的创见。可以说,《角色的诞生》展示了抗战时期戏剧家们从斯坦尼体系出发,结合中国话剧演剧的现实状况,在“民族演剧体系”的集体诉求下进行的理论沉思。
关键词: 《角色的诞生》;郑君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国万岁剧团
3.房开颜_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角色的诞生》 _pp.17-27.pdf
余上沅戏剧美学思想论析
作者简介:陈友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戏剧美学、艺术人类学。余上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教育家和戏剧理论家。他提出“诗的戏剧”学说,认构成戏剧的主要因素是仿效和节奏;节奏的本质是人的情感和情绪的节律性变化的呈现,使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形式感,拥有诗的品格和意蕴。真正“纯粹的艺术”必须是非写实的,是超象、写意的,充满着隐喻和象征;中国戏曲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一样均属于“纯粹的艺术”;戏曲艺术所具有的象征性时空、符号化道具、舞蹈化表演以及诗歌乐舞的高度融合,是促使中国戏曲成为“纯粹的艺术”的重要因素;中国戏剧的途径就是创造“古今同梦的戏剧”所必经的途径,它是在传统“旧戏”基础上,遵循传统“旧戏”的艺术原则和美学精神,汲取西方戏剧结构和舞台呈现形式而创造的一种新型戏剧。余上沅先生的戏剧美学思想对当下戏曲艺术发展和文化建设,不仅具有现实实践意义,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余上沅;戏剧美学;“诗的戏剧”;“纯粹的艺术”;古今同梦的戏剧
4.陈友峰_余上沅戏剧美学思想论析_pp.28-41.pdf
关于20世纪30年代党的电影小组和左翼电影创作发展的历史情况——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宋杨的对谈
采访者:宋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
受访者:周斌,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24年7岳30日下午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10楼中文系图书资料室
20世纪30年代,作为东方大都市的上海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由于中国共产党已重视电影这一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样式,所以及时成立了电影小组,并组织了一批左翼进步文艺工作者进入电影界,开始占领电影阵地,使左翼电影运动和电影创作蓬勃发展,很快改变了国产电影的创作面貌。在党的电影小组直接领导下成立的电通影片公司,克服了各种困难,创作拍摄了凹部特色鲜明的故事片,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影响深远的革命歌曲。左翼电影运动和电影创作有力地粉碎了图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在荆棘丛生的电影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创作方向,形成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拍摄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影片;而且也培养了一支有理想追求,有责任担当、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创作、制作和评论队伍,并为中国电影民族化美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左翼电影运动和电影创作促使中国电影完成了第一次飞越。
关键词:电影小组;左翼电影;夏衍;田汉;电通公司
5.周斌_关于20世纪30年代党的电影小组和左翼电影创作发展的历史情况_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导演宋杨的对谈_pp.42-56.pdf
“革命外交”的斡旋:对“《不怕死》事件”的再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摄影与绘画交互生成的早期中国化实践”(批准号:23YJC760092)阶段性成果。
在“《不怕死》事件”前,紧张的空气已弥漫在电影界上空,国民政府对于废除一切帝国主义条约体系特权的期望,是该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中方对“《不怕死》事件”及“大光明案”的运作处理,从最初即超出夺回电影审查主导权的考虑,鲜明体现了国民政府倡导的“革命外交”精神。“外方”在“《不怕死》事件”中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源于外人对国人民族情绪和行为的困惑,以及中方对舆论的强力把控。而在事件发生后,“辱华”依旧被外人当作一项偶发误会和纠纷,与国人的认知存在明显断裂,并为此后源源不断的“辱华影片”事件的出现和话语“井喷”提供了土壤。
关键词: “《不怕死》事件”;“辱华影片”;洪深;罗克
6.梁思媛_“革命外交”的斡旋_对“《不怕死》事件”的再思考_pp.57-67.pdf
中联与粤语电影改编的世界主义视野
基金项目:本文承蒙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资助项目“银幕左方的政治与美学:重写香港华语电影史,1937—1997”(基金项目编号:12609121)得以完成,期间得到杨小贤博士和徐雨霁的研究协助,谨表谢忱。(本文繁体字版本发表于台湾《中国现代文学》第43期,2023年6月第49—70页。
世界主义承诺透过一再强调个人、社区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来超越国族思维和受传统约束的“本位主义”。香港受殖民统治时期的左翼粤语电影公司即中联电影(1952—1967)借助改编世界文学经典来提高粤语电影的声望,其中三部1955年的电影为改编自《远大前程》的《孤星血泪》、根据《安娜 •卡列尼娜》改编的《春残梦断》,以及以《嘉莉妹妹》为蓝本的《天长地久》。中联所代表的社会写实主义并不本土或过时,它的电影艺术工作者想象了一个以草根阶层为本的社群,由工人、知识分子、本地人和异乡人所组成,希冀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成见,并超越他们的国族身份,而将他们联系起来的是一个理想中具备人性化和世界主义视野的社群。
关键词:改编;粤语电影;冷战;世界主义;伦理片
7.吴国坤_中联与粤语电影改编的世界主义视野_pp.68-82.pdf
从介入到生成: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情动效力
作者简介:王文斌,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淡安娜,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23级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电影文化。
基金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冷战’格局下的东方阵营电影交流研究”(项目编号:23FYSB036)。
以德勒兹、马苏米为代表的“情动”思想路径强调主体间的相互影响,代表一种突破限制、持续生成的强度,这与融合了创作者与观者之“在”的影像形成某种程度的耦合。本文以在商业性与艺术性方面都成就卓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沟例,分析了其“情动”力量的来源与影响。在内容层面,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不满足于还原现实,而是通过虛构剧情探索尚未实现的虚拟,反常规手法的运用则令影像对观者保持开放,在生成状态中激发自身新的潜能。而观者则能经由与影像这一“情动”实体的相遇,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自发产生对人与世界新的认识。
关键词: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情动”;生成;感性经验;“非人”
8.王文斌,淡安娜_从介入到生成_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情动效力_pp.83-91.pdf
探索·想象·边界: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智能影像呈现技术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简介:王超,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王襄怡,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数智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创新研究”(批准号:23BC040)阶段性成果。
智能影像呈现技术的发展在各类综艺节目和影视剧中不断得到尝试与运用,通过多样化的媒介与视听方式拓展观众感官,用新的呈现形式探索视听呈现的可能性。这些创新视听形式拓宽了影像与人的边界,影像呈现新技术的开掘更强化了观影者之间的互动。但此类作品中平铺直叙的内容呈现、观看机制限制观看流畅性等问题仍亟待解决。在互联网时代,影视作品应把握机遇,利用好智能影像呈现技术的优势,从而通过互动式、参与式影像呈现加深观众对文化传播的认同度。智能影像呈现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需立足根本,在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探索智能视听技术对文化传播发展路径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智能视听;影像表达;参与式观影;文化传播
9.王超,王襄怡_探索·想象·边界_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智能影像呈现技术发展路径探析_pp.92-99.pdf
《戏剧与影视评论》青年学者论坛(戏剧戏曲学专场)会议综述
作者简介:詹晓君,厦门大学电影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2024年6月22日,厦门大学举办《戏剧与影视评论》青年学者论坛(戏剧戏曲学专场)。来自国内各大高校戏剧戏曲学博士生及青年教师参会并做主题报告。论题涉及戏曲文本分析与文献研究、戏曲政策读解、中外戏剧火论与史观、戏剧现代性与剧场变革等多个领域,由此聚焦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互鉴,透视传统到现代的移易迁变。
关键词:戏曲文本;戏剧政策;戏剧史观;现代性;剧场变革
10.詹晓君_《戏剧与影视评论》青年学者论坛(戏剧戏曲学专场)会议综述_pp.100-10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