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评论》|2024年第3期|目录|附文章PDF下载
发布时间:2024-12-15点击:[]次

 《戏剧与影视评论》2024年第3期.pdf


梅兰芳考察视野下的欧洲戏剧

——《苏联及欧洲戏剧考察笔记》述读

刘 祯
作者简介:刘祯,文学博士,南昌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及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8ZD07)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

梅兰芳纪念馆新近发现了梅兰芳《苏联及欧洲戏剧考察笔记》稿本。《考察笔记》稿本真实记录了1935年梅兰芳访问苏联及到欧洲多国进行戏剧考察的详情。稿本全文近38000字,共分为三章,章名分别为:苏联的戏剧、欧洲纪游、欧洲的戏剧。该文献是梅兰芳对当代苏联及欧洲戏剧全面的发声,表达了他对西方戏剧的认识和评价。他的许多认识和评价,即便置于今天的历史背景下来看,仍然是非常先进和有眼光的。该文献的发现,进一步确立了梅兰芳与西方戏剧属于真正的“交流”和“对话”,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键词:梅兰芳;《苏联及欧洲戏剧考察笔记》;苏联的戏剧;欧洲的戏剧;欧洲纪游

 1.刘祯_梅兰芳考察视野下的欧洲戏剧——《苏联及欧洲戏剧考察笔记》述读_pp.2-20.pdf


梅兰芳《苏联及欧洲戏剧考察笔记》述略

毛 忠
作者简介:毛忠,梅兰芳纪念馆副研究员。
摘要

新近发现的梅兰芳纪念馆藏梅兰芳著《苏联及欧洲戏剧考察笔记》是研究梅兰芳及其戏剧思想的重要文献。该笔记详细记录了梅兰芳从苏联到欧洲诸国进戏剧考察的过程,内容翔实丰富,是研究梅兰芳戏剧思想与海外戏曲文化传播的第一手文献。据考察笔记,梅兰芳通过访问、观看演出等形式,考察了苏联、波兰、德国、法国与英国的剧院剧场、剧目和戏剧学校等。他立足于中国戏剧,不仅对中外戏剧的优长和缺点进行了比较公允的判断,还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戏曲的改革问题,提出“渐进式”和“急进式”两种方式。他有意识地了解苏欧戏剧的特长和经验,正是为了加以借鉴,促进中国戏剧的改革。从这一点来看,对苏欧戏剧的考察与思考实为梅兰芳“移步不换形”思想的起点。

键词:梅兰芳;《苏联及欧洲戏剧考察笔记》;第一手文献

 2.毛忠_梅兰芳《苏联及欧洲戏剧考察笔记》述略_pp.21-37.pdf


存在与意义:

奥尼尔戏剧批判的基点、向度与认同

李时学
作者简介:李时学,集美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左翼戏剧的多元批判向度与国家认同研究”(编号:19BWW06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奥尼尔在经历了一场精神危机和肉体死亡之后向死而生,用生命拥抱戏剧,并用戏剧赋予自己生命以意义。他把生存的矛盾与苦难全面地展现在戏剧中,形成了多元的批判向度,而向度的多元性均出于一元的基点,即生命存在的虚无与意义。他以精神(意志、灵魂)的绝对性对抗虚无,并力图穷尽戏剧艺术的一切可能性去试探存在的价值。批判的多元性赋予他的戏剧以宽度,直击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赋予他戏剧以深度和厚度。由此创造的伟大剧作为美国戏剧的未来打通了发展路径,规划了基本的主题、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奥尼尔戏剧;批判基点;多元向度;认同;存在意义

 3.李时学_存在与意义_奥尼尔戏剧批判的基点、向度与认同_pp.38-48.pdf


论戏剧的规律

[美]布兰德·马修斯/著

皇甫尚华/译

作者简介:布兰德·马修斯(Brander Mattews)(1852—1929),美国首位戏剧文学教授,1891—1924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马修斯教授在其职业生涯中撰写了多部关于戏剧文学的著作,代表作有《19世纪的法国剧作家》(French Dramatist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1881)和 《剧 作 家 莎 士 比 亚 》(Shakspeare as a Playwright)(1913)等,其学术研究和批评工作对戏剧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次发表于《塞沃尼评论》(The Sewanee Review)1910年1月第18卷第1期,第98—108页。
翻译:皇甫尚华,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

重温布伦退尔的戏剧规律论,可以发现它确实道出了对于戏剧极其重要的内在质素。布伦退尔认为,真正的戏剧性不在于力量的冲突,而在于揭示行动中的人的意志;戏剧规律由自觉意志的行动本身定义,并且这些意志所面对的障碍的性质区分了不同的戏剧类型,一部戏剧作品的价值是通过其意志的性质来思量的,戏剧复兴的开端往往也预示着某种进步或特定意志的觉醒。布伦退尔以此点明了戏剧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提供了衡量戏剧价值的新方法。他的观点虽受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影响,却更深入地探讨了内在意志的决定性作用,帮助我们将真正的戏剧冲突从粗糙的斗争形式中区分出来。这一规律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键词:布伦退尔;戏剧规律;意志冲突

 4.[美]布兰德·马修斯_论戏剧的规律_pp.49-55.pdf


从方舟到博物馆

——《俄罗斯方舟》解读一种

周湘鲁
作者简介:周湘鲁,厦门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俄罗斯文学暴风雪时空体研究”(批准号:X1121004)阶段性成果。

摘要

《俄罗斯方舟》中的“方舟”通常被当作隐喻,对影片的解读因此聚焦于冬宫博物馆作为“方舟”的隐喻阐释。隐喻是神话的、精神的、象征的,但作为影片最重要的呈现对象,冬宫博物馆有物质具体性,包容异质性、碎片化是它作为公共空间发挥作用时的常态。影片中不同身份参观者的参观实践提示“方舟”之外非精英文化的存在。方舟/俄罗斯文化的比喻关系因此由彼此类似的隐喻关系成为彼此空间相邻的隐喻关系。《俄罗斯方舟》的历史叙事因此获得开放性,与片名暗示的关于俄罗斯文化的浪漫怀旧叙事拉开了距离。

键词:《俄罗斯方舟》;冬宫博物馆;物质性

 5.周湘鲁_从方舟到博物馆——《俄罗斯方舟》解读一种_pp.56-63.pdf


跨越边界的空间”:瞬息全宇宙》中女性的主体意识与身份认同

魏琛琳 刘江英

作者简介:魏琛琳,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刘江英,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2022年《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轰动全球,接连获得多个国际主流电影奖项,成为华裔美国电影之光。以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及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等人提出的空间理论对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进行透视,围绕影片对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的设定与第三空间”(third space)的构建,聚焦美国的华裔移民生存处境之艰、女性主人公身份认同建构之难、母女关系和解之路的曲折与漫长等,可以探索电影艺术融合异质文化、创造新质的影像实验,思考空间转向的内在新动能。

关键词:《瞬息全宇宙》;空间表征;第三空间;美国华裔女性;身份认同

 6.魏琛琳,刘江英_跨越边界的“空间”_《瞬息全宇宙》中女性的主体意识与身份认同_pp.64-72.pdf


越界爱欲与姐妹情谊《青蛇》改编的性别内涵

张春晓 高文丽

作者简介:张春晓,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高文丽,布里斯托大学电影与电视专业硕士。
摘要

小说《青蛇》通过青蛇第一人称,打破了白蛇故事长久以来不自觉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事,从边缘视角解构不言而喻的爱情神话,以模仿和操演服膺又暴露父权制异性恋的建构本质,有保留地展现出爱欲的越界潜能。电影无法照搬第一人称内心独白,但通过改编法海这一角色以及视觉化地展现情欲的各种形态,又部分扭转了小说的主旨。这种姐妹情谊是一种包含情欲在内的、至高的同性亲密关系,它并不能简单归诸同性恋,却是容纳在异性恋建制内、又时时比照和刺穿其意识形态的另类选项,不同于白蛇操演爱情”,青蛇恰恰是在这种莫可名状的情动中探索自己的主体性。《青蛇》的姐妹情谊也在性别与性向的二元对立中开辟出一种模糊但充满可能性的话语空间。

关键词:李碧华;《青蛇》;女性主义;姐妹情谊

 7.张春晓,高文丽_越界爱欲与姐妹情谊_论《青蛇》改编的性别内涵_pp.73-81.pdf


跨界旅行:真善美如何影响中国早期电影

王作剩

作者简介:王作剩,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国际传播视域下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2XXW00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建构电影学派视域下中国早期电影中的自然审美研究”(项目编号:23B0506)、国家民委“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摘要:作为理论的真善美进入中国早期电影,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特别是哲学、美学译介与传播的结果。其在王国维、蔡元培等美学家的译介、阐发中,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获得较大范围的普及。在此语境下,真善美经由郑正秋、周剑云、汪煦昌、陈醉云与侯曜等早期电影人的阐释及其电影实践,逐渐内化沟中国电影理论的重要构成、中国电影评论的核心标准与中国电影实践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电影的价值理想。重新审视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真善美,发现电影人对真、善、美各有侧重且三者经历了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电影审美的变迁与电影观念的转变。 真善美与中国电影密不可分,当下应该贡献更多富有真善美的电影。 

        关键词:真善美;传播;中国早期电影;电影观

 8.王作剩_跨界旅行_真善美如何影响中国早期电影_pp.82-92.pdf


“智性审美”与互联网时代青年文化“圈层化”——基于对解谜类叙事媒介的文化考察

张立娜

作者简介:张立娜,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摘要

       摘要:解谜类叙事媒介倡导的是一种“智性审美”,具有鲜明的“智性审美”的文化特质。“智性审美”倡导理性为主的超越性思考,呼唤智性的参与,促进人类认知向横向扩展和向纵深处延伸。与此同时,在文化资本的“围猎”之下,解谜类叙事媒介的“烧脑”标签被逐步强化,青年群体基于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审美取向、话语模式在互联网世界划地筑圈而居,“智性审美”成为审美圈层划分下的产物,也是青年群体寻找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标签。 

       关键词:解谜类叙事媒介;“智性审美”;青年文化“圈层化”

 9.张立娜_“智性审美”与互联网时代青年文化“圈层化”——基于对解谜类叙事媒介的文化考察_pp.93-100.pdf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