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评论》2024年第2期.pdf
作者简介:邹元江,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马华百年话剧口述史最明显地区分为20 世纪50 年代马来西亚建国前的马来亚华族话剧史和建国后的大马华文话剧史两部分。华族话剧史由于与华族族群以及母国中国特殊的紧密联系, 在剧团、 剧目、 剧场、 剧运和剧评等视域对我们重新架构中国话剧史书写的理论维度都具有独特的参照和补白价值。大马华文话剧史则明显区别于以抗战募捐、 支援母国为主旨的马来亚华族话剧史。由于马来西亚建国后形成的“国家意识”, 华文话剧的主题、 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的采访者抢救式地与口述者、 出场人共同作为马华华文话剧史的构作者, 将被载入大马百年华文话剧的发展史中。 1.邹元江_用口述拼接一部鲜活的马来西亚华文百年话剧史_pp.1-10.pdf
浪漫主义的挽歌
《西哈诺》是法国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于19世纪末所创作的浪漫主义戏剧。20世纪20年代末该剧传入中国,30年代数次登上戏剧舞台,获得了国内戏剧爱好者的好评。在当代剧场中,戏剧导演丁一滕在保留原作《西哈诺》的内核基础上,进行了跨文化的改编、移植、创排与表演,使罗斯丹剧作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剧场中得以复苏与更新。丁一滕版《西哈诺》将不同文化传统的戏剧元素进行整合、挪用,彰显出导演一以贯之的“新程式”美学理念,同时也彰显出新锐导演在当代中国剧场实践领域的先锋性与创新性。关键词:浪漫主义;丁一滕;“表演性”欲望;“新程式”美学 2.杜怡_浪漫主义的挽歌——《西哈诺》在当代中国的剧场实践_pp.11-20.pdf
作者简介:简贵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教授。日本侵占时期,我国台湾地区大量涌现以运作戏班演出来营利的戏商组织。在它们的引介下,从1908到1937年间,有超过40个上海京班远赴我国台湾地区演出,掀起台湾戏曲史上首个演剧高峰,并形塑了台湾地区传统戏曲的海派风格。然而,这一组织一直鲜为人知,它的意义也一直被学界所忽视。本文依据日本侵占时期报刊所发现的史料,探讨戏商组织的发展历程,组织构成、经营模式及其存在意义。关键词:日本侵占时期 台湾地区 戏商组织 海派京剧 3.简贵灯_近代台湾戏商组织探论_pp.21-31.pdf
作者简介:刘丽,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在40余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罗怀臻见证了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戏剧界的变革,亲历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转变,参与中国当代戏剧界的建设与发展,依据其创作风格、艺术价值及其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的成就,将其创作分期划分为沉潜期(1980—1989)、成熟期(1990—1999)、深耕期(2000—2009)、转型期(2010—),对其40余年来的艺术成就进行客观分析,以期全面把握其戏剧创作的价值与贡献。 4.刘丽_罗怀臻戏剧创作分期及其艺术风貌_pp.32-42.pdf
从战后流浪儿到无产阶级新儿童:《三毛流浪记》
(1949)与国共易帜下左翼电影的政治表述作者简介:陈莹,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国民党意识形态建构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儿童电影研究(1918—1949)”(批准号:21CZS047)阶段性成果。由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左翼电影《三毛流浪记》(1949)是国共政权鼎革之际,以流浪儿故事讽刺国民党政权、响应中国共产党新政权的政治表述。现有研究较少通过漫画原作和电影文本的比较、细读,剖析电影的政治话语、儿童形象以及观众对儿童电影的接受等。该片巧妙地将国共两党夺取权力的政治问题转化为声张儿童权益的普世性表达,以拒绝三毛和欢迎三毛展现两党的政治理念。三毛从惹人怜爱、作风滑稽的战后流浪儿,转变为具有抗争品质的无产阶级新儿童,塑造了新中国首个基于中国共产党儿童观的典范儿童形象。
关键词:三毛流浪记;左翼电影;儿童电影;儿童观;中国共产党 5.陈莹_从战后流浪儿到无产阶级新儿童_《三毛流浪记》(1949)与国共易帜下左翼电影的政治表述_pp.43-57.pdf
作者简介:罗卡(Law Kar),资深香港电影研究者、策展人,前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曾任职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资料馆策划,亦曾参与电影、电视、舞台剧的编导和评论工作,研究香港电影和中国内地电影的著述散见海内外,代表作有编著《香港电影点与线》、合著《香港电影跨文化观》。苏妹,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金平,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助理教授。
李晓昀,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
邹思容,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研究”(项目编号:FJ2024C122)阶段性成果。20世纪60—80年代,香港文化界处于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此时又恰逢世界性的青春文化大兴,深刻影响香港战后一代。本次对香港资深电影研究者罗卡的深度访谈,尝试重返战后年轻一代逐渐成长为中坚力量的香港电影现场。该时期一方面为之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奠定了重要的产业和美学基础,另一方面也是罗卡本人入行的活跃期。通过内地电影在港传播、粤语青春片流行、社会运动、电影刊物、迷影实践、实验电影创作、本土理论探索、香港国际电影节数个侧面,本次访谈勾勒出“冷战”时期香港电影与文化的转型轨迹。
关键词:香港电影;《中国学生周报》;实验电影;大学生活电影会;香港电影文化中心;香港国际电影节 6.苏妹等_20世纪60-80年代的香港电影与文化——罗卡访谈_pp.58-67.pdf
作者简介:杨向荣: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唐紫琪: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图像的叙事建构及其话语隐喻研究”(项目编号:20BZW027)的阶段成果。
镜像如何叙事,呈现出再现观念的变迁。宏观来看,西方古典绘画中的镜像经历纯粹再现、象征、表征的叙事流变。纯粹的镜像叙事忠实遵守传统再现法则,一方面具有话语隐喻性,另一方面彰显传统艺术的审美追求。基于再现的象征叙事,在具象再现与宗教象征的双重功能中达到平衡。偏离再现的表征叙事仍未脱离再现原则,从哲学层面实现了艺术家对自我的关照。镜像三种叙事方式根植于古典再现型范式,镜像叙事的功能与主题的变化反映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多重关系,不断扩充艺术再现论核心观念,为镜像叙事意义的研究提供契机。
7.杨向荣,唐紫琪_再现、象征、表征——西方古典绘画中的镜像叙事_pp.68-84.pdf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方汉学中的中国山水美学思想研究”(项目号:23AZX014)的阶段性成果。20世纪中西文论交汇的结果是产生了两种西方文论和两种西化。两种西方文论是指在西方的西语西方文论和在中国的汉译西方文论,两种西化是指中国文论在本土的西化和中国文论在西方的西化。以西方文论为主体的域外文论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被中国本土文论所改造。中国本土自身的强烈的现实需要,才是输入以西方文论为主的域外文论并将其本土化的内在动力。20世纪域外文论在中国的本土化,重点不仅在于西方文论在中国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出于中国的理论传统和现实需要而对西方文论进行的有机改写。20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就是在以西方文论为主的域外文论的映照和推动下,中国本土传统中的多元化因素在中心和边缘之间的交互运动。作为后发展的东方大国,20世纪中国文论新传统包含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所没有的中国文论现代性经验,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世界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关键词:两种西方文论;两种西化;双向逆行;中国文论新传统;世界意义 8.代迅_两种西方文论与两种西化(下篇)_pp.85-95.pdf
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2023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论坛综述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转段,中国经济恢复发展、全球恢复正常国际往来,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复苏、电影行业企稳回升。与此同时,民族复兴、百年变局、数字变革等多重因素叠加共振,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环境更具多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在首次从中国电影金鸡奖系列活动升级成为主要活动的第一年,2023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论坛邀请国内外嘉宾学者围绕“文明互鉴与国际合作: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新态势”这一核心议题,从宏观与微观、学理与现实等多个层面充分交流,并就“中华优秀文化与中国电影学派”“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互构与共生”“立足两岸、联合港澳、拥抱世界的电影人才培养”和“华语编剧人才培养”等分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电影产业提升竞争力出谋划策,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提供意见参考,以助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和国家文化实力提升,推进电影强国及文化强国建设。关键词:中国电影金鸡奖;电影产业;电影教育;文明互鉴;国际合作 9.李晓昀_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2023中国电影教育与产业论坛综述_pp.96-10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