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评论》2023年第6期.pdf
作者简介:孙书磊,1966年生,男,江苏东海县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史研究。戏曲的民间文学性是戏曲区别于话剧的重要基因。戏曲的民间文学性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立场、民间叙事、民间心理和民间趣味,具体表现为反对嫌贫爱富、坚守贞操观念的民间立场,多为继母迫害、女子主动邀约、富女救贫生、女扮男装、认作义女、姊妹易嫁等极具传奇色彩的民间叙事,展现愿景式补偿性思维的民间心理,以及对传奇性叙事的热衷,对大团圆结局的执念,文词通俗而富于感情,表演重诙谐机趣,喜看热闹排场等民间趣味。民间文学性是戏曲的生命源泉与体现其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戏曲剧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向。关键词:戏曲民间文学性;民间立场;民间叙事;民间心理;民间趣味 1.孙书磊_再议戏曲的民间文学性_pp.1-8.pdf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曲籍刊刻史”(批准号:21BZW020)的阶段性成果。《芝龛记》版本众多,除了《清董榕〈芝龛记〉编刊考述》胪列的九种,还有哈佛大学与东京大学所藏的两种。董榕担任知府与道员期间编刊《芝龛记》,前后费时六到八年。初刻本卷首所收汤聘题诗的字体与排序明显不合情理,但恰恰体现了董榕通过编刊拓展人际关系的深微用心。道州知府董耀焜于光绪十五年(1889)刊刻的两个版本难以确定时间先后,其正副文本相互作用,对个人与家族形象的建构发挥了一定的影响。除了董榕与董耀焜,编刊过该籍的还有资州知州高培谷等。其共同之处在于践行礼乐之道,弘扬士大夫的师道精神。在董榕等人之外,曾致力于刻曲的在职官员为数可观,其刻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编刊活动的交际、宣传与教化等功能。 2.杨惠玲_清董榕《芝龛记》 编刊续考_pp.9-21pdf.pdf
明清江南戏曲商业出版的人才资源、读者市场与编排策略作者简介:赵林平,文学博士,副编审,硕士生导师,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基金项目: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开放课题“明清江南运河城市的戏曲出版研究”(DYH202324)明清江南地区不仅戏曲作者、编辑人员、书坊主和优秀刻工都较国内其他区域为多,而且也有着广阔的通俗文学读者市场,戏曲的商业出版非常兴盛。作为商业出版主体的书坊之间竞争激烈,为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提高自家刊刻的戏曲在书业中的竞争力,它们对戏曲文本进行了灵活编排,或以名家评点,或以资料附录,或以插图精美等标举特色。但随着清代中叶以后戏曲创作逐渐脱离大众审美情趣,特别是书业中心转移和出版技术更新,江南戏曲的商业出版逐渐走向没落。关键词:明清江南 戏曲 人才资源 读者市场 编排策略 书业竞争 3.赵林平_明清江南戏曲商业出版的人才资源、 读者市场与编排策略_pp.22-33.pdf
作者简介:李清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张爱玲小说叙事与京剧表演艺术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20BWY008
1942年年底,上海艺术剧团推出了由费穆主创的话剧《秋海棠》。该剧中的种种情节,不过是费穆的隐喻,意在颂扬梅兰芳在抗战中坚守民族气节,甘愿牺牲一己艺术生命的义举。费穆在该剧演出中穿插了《苏三起解》《宇宙锋》等京剧片段,而设置戏中戏的目的,是让观众通过联想,在秋海棠和梅兰芳之间建立关联。费穆的戏中戏,不仅利用相关京剧的内容,构成对梅兰芳形象和精神的喻指,同时也汲取京剧艺术精华,以丰富话剧舞台的编导技艺。关键词: 梅兰芳;费穆;抗战话剧;《秋海棠》;戏中戏 4.李清宇_向梅兰芳致敬_论费穆抗战话剧《秋海棠》的戏中戏_pp.34-41.pdf
——论李健吾在上海期间的通俗话剧创作(1938—1949)作者简介:陈健昊,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研究生。过去关于李健吾剧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喜剧范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李健吾在上海期间的通俗话剧创作。受上海“孤岛”及沦陷时期的特殊政治环境影响,李健吾走出书斋、投入剧坛,从协助上海剧艺社成立到以话剧为本业,这一身份的转变使其话剧创作形成了一种通俗化的美学旨趣:在商业上追求娱乐性和可上演性,契合市民观众的审美;在政治上则回避鲜明的立场,以隐匿的方式来表达真实态度。无论是创作技巧还是风格趣味,李健吾这时期的剧作都展示出了通俗性的特点。然而,通俗性并没有在他的创作中一直延续下去,经过一场批评风波后,李健吾再次退守书斋,其通俗话剧创作也因为难以生存而不得不退场。 5.陈健昊_商业性与政治性的合奏——论李健吾在上海期间的通俗话剧创作(1938-1949)_pp.42-52.pdf
作者简介:焦欣波,1979年生,陕西耀州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史研究。王永杰,1999年生,陕西华阴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21级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史研究。
基金项目:文本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号23&ZD023)子课题“延安抗战时期党的文艺宣传工作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民戏剧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研究(1942-1966)”(立项号21BZW157)阶段性研究成果。
1956年前后在工农兵三种剧本之外诞生了别开生面的“第四种剧本”,它以新颖奇异引发剧坛所瞩目且产生了广泛的争鸣和影响,而其中蕴含的“表现真实生活、表现人”等创作理念使其成为窥探“十七年”时期“生活”的范本。具体来说,即在乡间田野的旖旎风光中,重新发掘“人”的价值,将诗意的风景变为“第二自然”,将“田园诗”的含义谱写得立体而又深邃;在“家国一体”的私人空间中,通过房屋结构、日常陈设、吃穿用度等细节的变化,凸显新风尚的传播与流行,勾勒出作为教化与效仿的“楷模”形象;在情感生活中,以政治伦理与民间伦理的融合赋予恋爱、婚姻纯朴健康的新型关系,并进一步确立个体面向社会、生产的人生本位。总体而言,考察“第四种剧本”能够发掘“十七年”时期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构建及其逻辑。
关键词: “新生活” “风景” 住所 婚姻法 日常 6.焦欣波,王永杰_论“第四种剧本”的“新生活”书写_pp.53-63.pdf
作者简介:井迎瑞,厦门大学电影学院讲座教授,台北电影蒐藏家博物馆馆长,台湾电影文化资产保存协会理事长,台北电影资料馆前馆长。音像文献学为电影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物质性、劳动性、在地视角与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核心要旨,强调电影作为文化遗产的物质属性和保存的必要性。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官方或主流文献,也广泛涵盖民间、地方和社区的历史记录,旨在实现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对《学甲慈济宫上白礁祭典》相关影像的修复与保存作为典型案例,展现了音像文献在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关键角色,并探讨了如何通过音像文献构建集体记忆并促进文化传承。关键词:媒体考古学 媒介 非中心 集体记忆 媒体素养 7.井迎瑞_音像文献学学科建设与电影研究_以《微影片中的大历史——“学甲上白礁”祭典》为例_pp.64-75.pdf
国产剧的经典套路和创新——以“不打不相识”模式为中心作者简介:郭梅,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黄睿钰,浙江杭州第十四中学附属学校初中语文教师。“不打不相识”作为国产剧的经典套路,双方从互斥假设转变为投射效应,同时肢体接触满足了观众身体碰触对神经系统功能发展的需求,因此广受好评且流传至今。然而,以“不打不相识”为代表的国产“套路剧”近年来却呈现出单一化和模式化特点,其质量良莠不齐,这不仅与我国电视产业的特点相关,其主要原因还是剧情本身吸引力不足,故需开辟新角度,制作新套路,打造新经典,实现经典套路的创新发展。关键词:国产剧;套路;“不打不相识”;投射效应;欢喜冤家 8.郭梅,黄睿钰_国产剧的经典套路和创新——以“不打不相识”模式为中心_pp.76-8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