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影视评论》|2023年第4期|目录|附文章PDF下载
发布时间:2024-12-14点击:[]次

 《戏剧与影视评论》2023年第4期.pdf


试论吴梅与昆剧传习所、“新乐府”、仙霓社之渊源
赵山林
作者简介:赵山林,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吴梅作为一代曲学大家,与曲学界尤其昆曲界人士有着多方面交往。《吴梅日记》及现代报刊中记述了吴梅与昆剧传习所、新乐府、仙霓社有关人士的昆曲渊源。从1920年5月起,吴梅即与穆藕初有直接交流,讨论昆曲的保存问题,其后又多次参与有关活动,撰写评论,对于昆剧传习所的建立健全,扩大昆剧的社会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27年,“新乐府”昆班建立之后,吴梅与其继续保持联系,并将剧本《湘真阁》交付顾传玠、朱传茗等演出。仙霓社成立之后,吴梅同传字辈艺人仍然保持联系,随时关心指导,1935年更与汪东、胡小石先生大力扶持了仙霓社在南京二十多天的演出。吴梅对昆剧传习所、“新乐府”、仙霓社的关注、支持,不应遗忘。
关键词: 吴梅 传习所 “新乐府” 仙霓社

 1.赵山林_试论吴梅与昆剧传习所、“新乐府”、仙霓社之渊源_pp.1-11.pdf


论汉剧《白门柳》中的隐性艺术家形象
——兼论该剧的人物组合艺术
汪余礼
作者简介:汪余礼,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中外戏剧与文艺理论。
本文系湖北省2020 年思想库项目“中国艺术学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要
广东汉剧《白门柳》,既是“灯”又是“镜”。说它是“灯”,是因为剧中的柳如是形象光彩照人,俨然为隐性艺术家——她智慧超群,有很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既能推动剧情发展,照亮人心深渊,又能一步步“成人之美”,充分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说它是“镜”,是因为它真实再现了南明弘光朝党争背景下钱谦益、黄太冲、阮大铖等一批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镜与灯的交辉,落实在剧中是枢纽人物钱谦益、镜像人物黄太冲、摧灵手阮大铖、隐性艺术家柳如是等角色的有机组合:他们彼此互动、互相激发,形成“齿轮联动机制”,既生发出比较强烈的戏剧性,也体现出较为浓郁的诗意。进而言之,该剧的人物组合艺术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枢纽人物、镜像人物、摧灵手、隐性艺术家这四者的组合构成一种潜在的行当体系,其联合运作既可在形式上实现戏剧性与诗性的融合,也可在内容上实现对社会人心的深度开掘,因而对戏剧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汉剧《白门柳》 隐性艺术家 枢纽人物 镜像人物 摧灵手

 2.汪余礼_论汉剧《白门柳》 中的隐性艺术家形象——兼论该剧的人物组合艺术_pp.12-21.pdf


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精品力作
——从夏衍话剧《芳草天涯》的社会接受说起
黄爱华
作者简介: 黄爱华, 女,1962 年生,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戏剧学博士。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戏剧、 比较戏剧。
摘要
夏衍写作于1944—1945年间的四幕话剧《芳草天涯》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精品力作。对《芳草天涯》的再评价,必须重返历史现场并回归文本。通过对《芳草天涯》社会接受的历史考察和文本细读,可知它有着深广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丰赡的审美价值。《芳草天涯》在夏衍的知识分子叙事中具有在地性写作的特征,不愧是一部真实、鲜活、洗练的书写当下的现实主义力作,无论是对现实主义创作规律的遵循、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对鲜活人物的塑造,还是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和叙事的简洁洗练,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了夏衍剧作的最后一座高峰,不愧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走向深化的又一成功典范和优秀代表作。
关键词: 夏衍 《芳草天涯》 抗战戏剧 社会接受 现实主义

 3.黄爱华_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精品力作——从夏衍话剧《芳草天涯》的社会接受说起_pp.22-31.pdf


夏衍戏剧创作主题及其衍生历程
姚佳根 宣晓
作者简介: 姚佳根, 文学博士, 天津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戏剧美学、 话剧史。
宣晓晏, 艺术学博士,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文化政策、 戏剧美学、 文化产业管理。
本文系“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编号为:BIFTXJ20224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
夏衍的戏剧创作存在个体表达与政治动员的结构性矛盾,消解、统一这对矛盾成为夏衍创作经历的主要线索。将抒情诗人般的个性生命抒发与时代和历史洪流紧密相融,构成了夏衍剧作时代个人的表达结构,并在调整、巩固中实现了两者的真正统一,体现于大圈子小圈子这一创作意向中,最终明确了其戏剧创作主题。
关键词:夏衍剧作 创作主题 表达结构

 4.姚佳根,宣晓宴_夏衍戏剧创作主题及其衍生历程_pp.32-41.pdf


电影的非常规叙述人分析
邹贤尧
作者简介:邹贤尧,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摘要
影片的叙述人或是隐含作者,或是人物,前者一般以全知视角(有时也以纯客观视角)讲述、呈现故事,后者一般以限制性视角讲述故事。但实际情况往往会打破常规,突破限制,甚至违背逻辑和常理,以越位的限制性叙事、极致的多人叙事、打破“第四堵墙”的间离叙事等,对常规的视角、叙述和时空做出变形处理,使电影的故事获得超越性观照,使影片带上开放性、陌生化、奇观化特征。
关键词:影片叙述人;隔代叙述;亡灵叙述;多人叙述;间离叙述

 5.邹贤尧_电影的非常规叙述人分析_pp.42-49.pdf


唐继尧自演电影《再造共和》摄映始末
普泽南
作者简介:普泽南,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摘要
滇系军阀唐继尧和上海朗华影片公司合作拍摄护国战争电影《再造共和》(后更名为《洪宪之战》上映)之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电影史研究话题。为宣扬自身在护国战争中的功绩,1926年,唐继尧找到朗华影片公司赴云南拍摄电影。影片由其亲自主演,并动员军队与学生参与拍摄。1927年,唐继尧下台,后在龙云的支持下,影片得以完成并更名为《洪宪之战》,于1928年上映。该片是云南首部故事片,文章通过报刊和档案还原了拍摄经过,反映了当时电影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 《再造共和》;《洪宪之战》;云南第一部故事片;唐继尧;朗华影片公司

 6.普泽南_唐继尧自演电影《再造共和》 摄映始末_pp.50-65.pdf


内蒙古电影“新浪潮”论
王东 王杰泓
作者简介:王东,武汉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
王杰泓,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近年来,以忻钰坤、德格娜、张大磊、周子阳为代表的内蒙古青年导演频繁在国内外电影节上斩获大奖,成为电影界关注的内蒙古现象”,甚或被誉为内蒙古电影新浪潮。他们以多元化的创作观念开掘内蒙古电影的新内核,用跨域性的故事激发情感共鸣,以更具普遍性的人物剖析个体的生存状态,以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折射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动荡,融入了深层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探索,是一种发展中、在地化的电影新浪潮。
关键词:内蒙古电影 电影新浪潮内蒙古青年导演


 7.王东,王杰泓_内蒙古电影“新浪潮”论_pp.66-74.pdf


电影的透明度
特奥多尔·W. 阿多诺著
赵勇/译赵天舒/校

作者简介:特奥多尔·W.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03—1969),生前系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大学社会研究所(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教授,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翻译:赵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校对:赵天舒,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水木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摘要
奥伯豪森人用“爹地电影”来攻击电影工业近60年的垃圾制作,是因为这种电影具有婴幼儿特征,也符合消费者需要。电影不同于小说,小说描述得越精确,虚构的人物离现实就越远,但电影却必须找到表达直接性的方式。在安东尼奥尼的《夜》等电影中,电影技术理论已有所体现。电影面临的两难困境是能找到一种程序,使其既没有陷入工艺美术之中,也没有滑向纯粹的纪录片模式那里。现在看来只有蒙太奇能担此重任,而像柔焦镜头、叠印、闪回等媚俗技巧则应被弃之不顾。电影作为文化工业,其意识形态是要操控大众,但它就像它意欲控制的那个社会一样也具有了某种对抗性。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包含着对其自身谎言的解毒剂。
关键词: “爹地电影”;文化工业;透明度;解毒剂;蒙太奇

 8.[德]特奥多尔·W·阿多诺_电影的透明度_pp.75-81.pdf


电影保存修复论坛(2019—2021) 综述
韦怡舟 张艾弓
作者简介:韦怡舟,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生。张艾弓,厦门大学音像文献中心主任。
基金项目:本文系厦门大学-爱奇艺电影修复联合实验室课题项目(项目编号:HX2022224)阶段性成果。
摘要
厦门大学于2014年创立音像文献中心(Film Archive Studies Center, XMU),致力于复原重现近代以来影音技术与工业的发展历程,读取和保存珍贵的音像文献资料,构建电影工业发展历史完整的教育链。基于此一理念,电影保存修复论坛自2019年起至2021年连续举办了三届。论坛不仅首次将电影保存作为一个学术命题进行研讨,具体内容涉及电影修复、影片策展、胶片技术等在国内电影保存修复领域尚未发展成熟的议题,同时也为国内电影修复从业者、博物馆策展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能够定期交流的线下平台,借此讨论电影保存修复和产业发展中的新兴与前沿问题,促进该领域内公共机构、产业界与学界的三方合作,汇合三重不同视角相互启发,共同促进中国电影保存修复事业与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影保存与修复;电影资料馆学;音像文献学

 9.韦怡舟,张艾弓_电影保存修复论坛(2019-2021)综述_pp.82-88.pdf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