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大地上,一处处村落蕴藏着丰富文化产业资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探讨乡村推动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文化产业链条优化升级的实践路径,1月31日至2月3日,电影学院“挺膺担当青年”实践队分别前往三明沙县“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厦门海沧“乡村振兴试点村”青礁村以及集美“网红艺术涂鸦部落”大社村实地调研。
第一站:福建三明“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
青山傍柳,绿水绕田。坐落于福建省沙县夏茂镇北部的俞邦村静静屹立在一方山水之间,村口石碑上“沙县小吃第一村”几个大字无声地诉说着这座村庄数十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
“民以食为天,沙县小吃非常受欢迎。我这次来也是看一看沙县小吃目前的现状和前景怎么样,沙县小吃在现有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还要探索,还要完善,还要办得更好。现在的城市化、乡村振兴都需要你们,这就叫做应运而生,相向而行,我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引领风骚!”这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考察时对俞邦村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俞邦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实地调研中,实践队员同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进行了访谈。张昌松表示,俞邦最美丽的风景是村民们的一张张笑脸。他相信,未来的俞邦村一定能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化为现实。
(实践队员采访俞邦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
第二站:福建厦门海沧“乡村振兴试点村”“人居环境试点示范村”青礁村
青礁村隶属于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是福建省人居环境试点示范村,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这里风光优美、历史悠久,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现今,在各类政策保护与资金支持下,青礁村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文旅产业,打造着自己的文化品牌。
推开院门,波光粼粼的水塘、烟青色的农田以及各式各样的果苗花卉映入眼帘;漫步村中,寻访39座红砖古厝;参观开台文化公园、慈济宫,感受被完整保存的闽南民俗;走进特色观光工厂,品尝DIY的美味凤梨酥;参与特色农家乐,亲手磨豆浆、烤地瓜、烤土窑鸡……文化旅游的各种可能性展现在实践队员面前。
这座村子在保留原本历史样貌的同时,增添了不少现代化的气息,新式小楼、商店的建成,平整的街道,便捷的公共交通,无不见证着青礁村的日益繁荣。
(风光优美的青礁村村道获“最美村道”美名)
(在古厝改建成的青礁村乡愁馆,讲解员为实践队员讲述青礁村历年发展)
第三站:福建厦门集美“网红艺术涂鸦部落”大社村
集美大社作为集美当地历史最为悠久的村落,拥有得天独厚的乡村文旅发展硬件。21世纪初厦门西海域开始环境整治。大社的村民无法再靠捕鱼为生。失去了收入来源,被迫外出打工。而村中房屋大量空置,大社一度没落。
2010年,为解决大社村民的生计问题,集美街道实施“艺术家部落”计划。据时任集美街道办主任林志斌所说,当时的目标是邀请艺术家入驻大社,模仿深圳大芬油画村的模式。大社则是发挥厦门本地发达的涂鸦艺术文化,连续几年举办海峡两岸涂鸦艺术节,邀请各地艺术家在大社的旧墙上涂鸦作画,打造“网红涂鸦墙”,同时举办各类非遗文创市集和公共演出。
现在的集美大社已经成为是当代文化创意的聚集地。沿着村中纵向的小路行走,建筑的临街面布满色彩鲜艳、风格各异的大型涂鸦,使得街道的线性空间丰富又有趣。这些涂鸦在引入流行文化的同时保留了大社原有的传统民风民俗,不仅不会破坏大社原有的景观和谐,还赋予其新的生命。
(如今的大社涂鸦)
(大社古厝中的“新晋”文艺店铺)
在大社文旅改造中,厦门本地高校积极参与,组织教学实践,调研大社文化创意街区,探索社区营造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这一共同参与的营造,让社区的改造变得更贴合本地、更有温度。实践队员表示,参与乡村振兴一事并不只需要干部艰苦攻克,学生的小小举动亦可推动大改变。
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三个典型案例,“挺膺担当青年”实践队员深感乡村战略实施的必要性。未来,电影学院学子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勇担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发挥所学知识与技能,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之路贡献青春力量。
文:魏善美 刘沐昀 郑少杰 凌云菲
图:魏善美 刘沐昀 郑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