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晚,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戏曲与“非遗”工作坊2022年暑期学校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本次暑期学校自7月4日启动,共举办9场讲座与1场演出。9场讲座从表演、创作、舞美与研究等维度展开,所涉及的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越剧与梅林戏均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讲人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卓有建树的资深从业者,以及成果斐然的学者。1场演出为梅林戏专场,福建省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与泰宁县梅林戏文化传承服务队应邀在建南大礼堂演出经典折子戏与传统小戏,全面展示“非遗”剧种的特色。所有活动均以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吸引了包含厦门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学府的300余名学生参加,另有诸多高校教师旁听。
跨多学科、注重理论与方法的联系
暑期学校一开始,便请来2022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高贡献学者,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系元老陈世雄教授。他从历史剧题材出发,分享创作《陈嘉庚还乡记》的经历,指出戏剧创作应在不违背史实的前提下,按照历史逻辑进行艺术虚构。随后,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系张世宏副教授以《水浒传》对高甲戏的形成与演变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为例,讲述小说名著与戏曲之间的紧密关系;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吴慧颖副研究员以“傀儡丑”的身体形态为切入点,分析高甲戏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程式和行当特色;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系杨惠玲教授关于闽南当代神庙剧场的田野调查带来了人类学视角的思考与认知。上述讲座跨多个学科,注重理论与方法,条分缕析、生动有趣,不仅拓展了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也增强了大家对闽南文化与闽台地方戏的认识。
深耕一线、聚焦舞台与实践的融合
暑期学校邀请“非遗”剧种的传承人、优秀表演者、知名编剧等深耕一线的行业人士开设讲演齐备的相关课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陈丽宇,携福建芳华越剧院的各位老师,展示了尹派小生的唱做表演,讲解了越剧的流派艺术。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黄永碤,77级梨园戏传承人林苍晓,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泰宁梅林戏代表性传承人黎秀珍,梅林戏优秀编剧陈灿霞等四位杰出从业人员,分别以“歌仔戏《侨批》舞美设计谈”、“梨园戏生行的身段表演与人物塑造”、“梅林戏生行的唱做表演”、“梅林戏《贬官记》创作谈演及其审美特征”为题,讲述多年实践心得,总结宝贵经验。通过老师们详细、热忱的介述,师生从无到有,非常清晰地了解剧种的历史和特色。
品鉴高雅、首批国家级“非遗”进校园
暑期学校特邀福建省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与泰宁县梅林戏文化传承服务队,在建南大礼堂为师生和线上观众献上一场视听盛筵。演出共有9个节目,《三星共贺太平年》、《梅林谣》、《花蕊夫人》与《西台夜审》选段等从不同方面呈现梅林戏的特色;小戏《背子赶会》采用梅林戏传统的表现形式,乐工参与演出、与台上演员互动,氛围欢快轻松、取得强烈反响;《挡马》是一出杨家将戏,武打动作干净有力、优美轻灵,令观众赞叹不迭。为了充分展示梅林戏的魅力,76岁高龄的传承人黎秀珍老师亲自登台,出演了《平贵别窑》和《贬官记》选段。他在舞台上精神抖擞,一招一式干净利索,观众不禁无一不为老艺术家的精湛演艺折服。
厦门大学戏曲与“非遗”工作坊自电影学院建院以来首次成功举办以宣传与研究“非遗”剧种为宗旨的暑期学校,不仅拓展了青年学子考察戏曲艺术的视阈,也加深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从而唤起传承与保护戏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本届暑期学校由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主办,戏剧影视系戏曲与“非遗”工作坊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偶戏研究中心协办,获得积极反响、取得圆满成功。
(图文:戏曲与“非遗”工作坊全体通讯员)
【责任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