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首届“元论道·面对面”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


 

623日,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首届“元论道·面对面”学术工作坊在厦门大学南光二401报告厅举行。

开幕式

01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博导、联合国际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煜,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导、《现代传播》副主编潘可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南京社会科学》副主编虞淑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教授、博导、《现代出版》副主编张毓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李华君,《新闻界》副主编杨国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网络传播研究》轮值副主编袁光锋,《社会科学战线》责任编辑刘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导、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副主编、《全球传媒学刊》轮值副主编陈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责任编辑韩博,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林升栋院长、苏俊斌副院长、李芬芬副书记以及全国青年学人代表共同参与会议。开幕式由陈素白副院长主持。

02

林升栋院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从1921年开始至今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新闻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厦门大学以“立足中华,面向海洋”为发展思路,始终保持前瞻性的开拓精神,予国际传播以高度重视,培养具有中国心、全球脑的高素质、全文化复合型、专家型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元论道学术工作坊不仅是对学院历史的继承,更饱含对未来的探索,涵盖媒介文化与思想传播史、国际传播、跨文化沟通、家庭与青少年、广告与新媒体等多个前沿领域的话题,以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推动思维创新与学科发展。

03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煜教授致辞。他先是回溯了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深厚的历史渊源,对未来两院的发展联系寄予殷切希望。接着寄语青年学人,他表示现代新闻传播学术研究虽依托各类新兴智能工具,讯息便捷可得,学术研究方法多元,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现代性反思不足,青年学人应当思考学术研究如何与世界接轨、平等对话。其次,在各种主义盛行之下,学术研究不应被硬性规定磨平棱角,仍要明确学术焦点,不忘初心。最后,中国新闻传播学在地化研究应兼具国际视野,切忌极端主义,在本土高等学科教育遇到瓶颈之时,可向西方学习,教学相长,培养探究、批判、创新的思维。

 

闭幕式

01

开幕式结束后,学术工作坊会议正式开始,此次会议共六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人与知名学者、期刊主编面对面切磋打磨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碰撞智慧火花,经过一天充实丰富的思想交流,下午五点正式进入闭幕式。闭幕式由苏俊斌副院长主持。

 

02

朱春阳教授认为,整体会议有三个特点并对此给予肯定和赞扬:第一,学术讨论群体的年轻化趋势,推动学术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第二,研究的规范性,实证研究在文章中所占比例较高;第三,研究主题的多样性,这一特征与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多样性表现出高度一致,呈现出当代中国的各种风貌。他也提出了对青年学者的四点期待:培养学术兴趣,广泛阅读经典文献,打下研究的坚实基础;把握时代坐标,统领研究方向;提高问题意识,深入探讨核心问题,推动理论更新完善;打破对概念的沉迷,节制使用概念,使方法真正为问题服务。

 

颁奖环节

随后,进行获奖论文颁奖环节。

胡建强、王天柱(安徽大学),徐方力、吴琳琳、马方婷(厦门大学),谢泽杭(上海交通大学),袁源远、张华(兰州大学)获二等奖。

崔瑶(深圳大学),李嘉鑫(厦门大学),李莎(华侨大学),吕澄欣(浙江大学),齐一放(浙江大学),吴钧昊(复旦大学)和赵可欣、杨义珑(厦门大学)获三等奖。

陈思羽、杨雅(北京师范大学),程小鑫、高艺(华侨大学),侯雨飞(中国政法大学),柳莹(江西师范大学),王曈(兰州大学),王小莉(中国传媒大学),武岳东方(四川师范大学),吴昭千梦、王嘉昀(厦门大学),叶晓天、万轶(云南民族大学)和战泓玮(厦门大学)获得优秀奖。

经评奖组商议讨论一致认为,本次工作坊论文总体质量较高,但为体现学术严肃性,一等奖空缺,增设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总奖金不变。

闭幕式最后,林升栋院长对本次会议总结发言,他对各位来宾以及协助准备工作的老师、同学致以真挚的感谢,并表达希望各高校之间加强联系,推动工作坊、推动新闻传播不断发展的愿景。



 | 许晶 李晗嘉

 | 马志远 林旭东 季子楦 吴淑敏

编辑  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