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
——陈嘉庚
2024年是校主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10月24日上午,在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李芬芬老师带领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在华侨博物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刻感受华侨历史文化,激发对嘉庚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师生出发前在校主陈嘉庚铜像前合影
华侨博物院:嘉庚精神的文化灯塔
华侨博物院,这座由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亲自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的文博机构,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博物馆,更是陈嘉庚先生教育救国理念的生动实践。馆内丰富的陈列,从《华侨华人》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到《陈嘉庚珍藏文物展》的精美绝伦艺术珍宝,再到《自然馆》的奇妙自然奥秘,无不展示着华侨华人的坚韧足迹与伟大贡献。近期展出的临时展览《存史启智——陈嘉庚社会教育理念与华侨博物院》更是再现了陈嘉庚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在《华侨华人》展厅,学子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风云之中。从古老的侨批到珍贵的照片,从远航的船只模型到异国创业的工具,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华侨华人背井离乡、拼搏奋斗的故事。他们远渡重洋,凭借顽强毅力与智慧,在海外开疆拓土,却始终心系祖国,为祖国的革命与建设贡献力量。
讲解员陈丽萍用闽南语朗诵民谣
展厅里的新闻故事
华侨们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在海外创办了众多报刊,如《大同报》《侨声报》等,这些报刊不仅报道了海外华侨的生活状况,还积极传播了祖国的文化和思想,成为连接祖国和海外华人的重要桥梁。这些报刊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也有对时局的深刻剖析,更有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初步介绍和宣传。
“在参观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了一些关于华侨华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贡献。他们不仅创办了自己的报纸,还积极报道国内新闻,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搭建了桥梁。”2023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陈语涵同学在参观后感叹道,“这些历史事件让我深刻认识到,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馆藏《新报》
嘉庚精神:爱国奉献的不朽丰碑
步入《陈嘉庚珍藏文物展》,学生们在青铜器的古朴厚重、陶瓷器的精美绝伦、字画的意境深远中,领略到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陈嘉庚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与爱国情怀。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兴学,为厦门大学的创办与发展殚精竭虑。那一本本捐资账簿,见证了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每一笔捐赠都是他爱国精神的有力诠释。
202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陈亦萍同学感慨道:“参访华侨博物院,回顾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校主为筹办厦门大学倾尽个人财产,付出了无尽的心血与努力。他兴学育人,支持国家建设,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华夏文明中的‘兼济天下’。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应继续传承发扬这种清廉大义,让嘉庚精神这一华夏文明之光更加璀璨。”
《陈嘉庚珍藏文物展》展厅陈列文物(图源:http://hqbwy.org.cn)
“作为厦门大学的学生,在参观华侨博物馆时,看到陈嘉庚先生早年捐资创办厦大的账簿,心中倍感敬仰。账簿上清晰的每一笔捐赠,都是他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见证。正是他的坚定信念,才有了今天这座学府的辉煌。”2022级传播学专业的黄宇炫同学也深受触动,“今年恰逢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站在他曾为之倾尽心血的校园里,不禁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厦大的一份子,我们承载的不仅是学术的使命,更肩负着传承嘉庚精神的责任。”
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特展
在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由华侨博物院主办,陈嘉庚纪念馆协办的“存史启智——陈嘉庚社会教育理念与华侨博物院”专题展览,于华侨博物院免费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旨在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弘扬“嘉庚精神”,庆祝华侨博物院成立65周年。展览分为三部分,共展出图片及档案资料照片300多幅,展出文物实物展品160多件/套,全面回顾了陈嘉庚先生社会教育理念的形成、实践与影响,使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陈嘉庚先生的伟大事迹,并深刻体悟他所倡导的社会教育理念。
陈嘉庚先生创办博物院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回到祖国。在使命感的驱动下,以及认识到博物馆对于社会教育至关重要,为表达华侨对祖国的深情厚意,陈嘉庚倡议由侨胞合力创办一家大规模的现代博物馆。
“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我建议由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馆址可设在华侨故乡出入国的港口,可合国内人民公共应用,又可给归国华侨观览。两者均受其益……”
1956年9月20日,陈嘉庚亲自撰写《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号召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这掀开了他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新的一页。
陈嘉庚将拟建的博物馆以华侨博物院为名,亲自选定院址,并带头认捐10万元,海外华侨华人和归国华侨知名人士热烈响应,纷纷慷慨解囊。在他的主导下,在海内外侨界人士积极响应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博物馆史上第一家由华侨集资创建的博物馆,也是陈嘉庚亲自主持建设的唯一一家博物馆——华侨博物院,于1959年在厦门落成开放。
1959年5月14日,简朴而隆重的华侨博物院开幕典礼举行,陈嘉庚抱病主持开幕典礼。
讲解员陈丽萍:见证华侨博物院发展,弘扬嘉庚精神
“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也是华侨博物院展示其深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时刻。”陈丽萍作为本次实践课程中为同学们提供讲解的资深讲解员,自1990年11月起便在华侨博物院工作,如今已担任副研究馆员的她,对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都怀有深厚的情感。陈丽萍见证了博物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的发展和变化,她提到:“这几年,华侨博物院的发展非常好,游客也越来越多。”她自豪地介绍着博物馆为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而举办的特展——“存史启智——陈嘉庚社会教育理念与华侨博物院”,她指出,这次特展的举办不仅是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华侨华人历史和文化的机会,也是对嘉庚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存史启智》特展宣传海报
实践课堂:传承责任的精神洗礼
此次实践活动,是一次触动心灵的精神洗礼。学子们深刻领悟到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无私奉献,尤其是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的伟大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心中。
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他们将以陈嘉庚先生为榜样,秉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敏锐的笔触和镜头,记录时代发展的脉搏,传播真理与正义。在未来的征程中,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切实的行动,书写新时代新闻人的壮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这次实践课,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精神的传承,激励着学子们在新闻传播的道路上,以嘉庚精神为指引,不断前行。
师生在华侨博物院前合影
老师评语
【李芬芬老师点评本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课堂】:
博物馆,是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桥梁。博物馆,可供当下的我们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华侨博物院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既是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也是包括有古代文物展、自然标本展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省、市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省、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厦门市国防教育基地、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华侨博物院不但馆藏资源丰富,而且临近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从2023年开始,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把华侨博物院作为教学实践课的重要场所之一,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助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识。参访博物院的同学们都在不同程度和角度上受到了触动和启迪,视角或全面或局部,所写的心得感想或长或短,个人思考或深或浅、或感怀历史或联系实际或展望未来, 感言共同之处的是能结合自身实际且情感真实、真诚、真挚。尤其是,2024年正值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同学们通过参访,了解华侨华人的发展历史与对国家、对世界所做的历史重大贡献,在博物院的一件件文物、一帧帧图片、一行行文字中,沉浸式地深刻体会“嘉庚精神”内涵,并善于捕捉华侨华人对新闻报业的起步和发展贡献等史料信息,结合新闻传播学子的专业实际,表达了将来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传承“嘉庚精神”,为中华优秀文化海外传播做出努力的良好愿望,这些青春感言也让我作为带队参访老师深受感动和教育,更深刻理解“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含义,在参访中师生同受教育和激励,参访实践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苏俊斌老师点评本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课堂】: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目的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学各门专业课程的统领作用,培养未来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及从事新闻实践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安排多次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次参访华侨博物院,是一次穿越时空“行万里路”的实践教学之旅。博物馆通过展品所呈现的既是华侨华人百年来在世界各地艰苦创业、传播中华文化的宏阔历史画卷,同时也是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海外华侨爱国爱乡、兼济天下的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博物馆布展与新闻写作有其共通之处,这就是通过对来自客观事实材料的选择、强调、排序等谋篇布局,从而完整呈现一个符合真相的故事。一个好的新闻报道,犹如一个精心策展的文物陈列,可以起到成风化雨、凝心聚力的传播效果。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厦大新闻学子到华侨博物院参访学习,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一百多年前,陈嘉庚创办厦大时寄希望厦大能“与世界之大学相颉颃”“为吾国放一异彩”,这正是当代厦大新传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文字、图片|阿萨,庄苑
编辑|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