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学时,他发现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世界级的品牌。可以将自己的中国品牌国际化的理想抱负在广告营销领域施展。于是在回国后,他毅然钻研于广告传播行业,其创意不断冲击人们的感官,之后更成为了Effie Awards (国际艾菲奖)大中华地区的执行主席,推动中国广告的实效科学化。随着数字经济在全球的兴起,他又联合了26个国家与地区的创新专家学者,在全球成立了国际数字创新协会,创办ECI(国际艾奇奖),致力于把ECI奖打造成全球数字经济的“创新诺贝尔”。
而在业界有口皆碑后,他又决心回归学界,考入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并攻读广告学方向博士学位,师从我院陈培爱教授,将自己在业界多年经验学术化。
在厦大百年之际,我们邀请了新闻院校友贾丽军博士,一起听听他对自己求学工作道路上的宝贵经验吧。
人物简介
贾丽军,传播学博士、IECIA(国际数字经济创新组织)全球发起人,ECI Awards(国际艾奇奖)执行主席、国际IAA会员、原国际IAA中国分会副秘书长、中广协学术委员会常委、高级工业设计师,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MBA、广告、设计等学科客座教授及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11年,经国际艾菲机构授权、中国广告协会委托,组建EFFIE CHINA,并担任中国艾菲奖执行主席。致力于推广“实效”的专业理念,打造中国营销传播业第一NPO。2012年将国际艾菲奖实效理念以及赛事活动推广至港、澳、台地区,实现了大中华区营销传播业的互动与分享,促进两岸三地实效营销传播的交流。2012年,创办中国第一本跨创意界与财经界双语期刊《创意经济》,推动中国创意产业与创意经济的发展。
学生记者:是什么机缘让您来到了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在这里开启自己的博士生涯的?
贾丽军:说到和厦大结缘之前,我想分享一下我之前的求学经历。我本科和研究生学的都是工业设计专业,在90年代,这样的条件是可以留校任教的,但是我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选择了去海外求学,学习的专业依然是工业设计。回国之后,我发现工业设计专业并不能实现自己心中以创新为目的的设计理念。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了那时蓬勃发展的广告行业,就在此行业内不断深耕,渐渐做出了自己的一些成就。
回到这个问题,我想我选择来到厦大新闻传播学院攻读广告学的博士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我在广告行业中积累了一定的实务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觉得应该能从中总结出相关的学术理论,希望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传播和广告的理论,将自己的经验学理化解释。如果有可能,更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通过学术化、条理性的语言传递下去,给更多的人去分享。在厦大学习的几年中,我学到了如何规范性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我非常喜欢厦大的校训“止于至善”这几个字,这几个字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尤其是在学术中。我的博士毕业论文是《品牌美学》,就是把我这些年的广告经验汇总并学术化表达,最终形成自己对于广告品牌独特的观点。
其次是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90年代我出国读书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党当时号召留学生回国建设祖国,为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时代的机遇,我毅然决然踏上了回国的飞机,中止了在国外博士学位的研读,这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学术上的遗憾。为了不让自己抱憾终生,当自己觉得时机成熟后,我就选择了国内边工作边攻读博士学位,所以说每个个体的前途都是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最后一个理由看起来更像是我的个人理想。我本人是有点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在当年我国的广告学教育没有建立成熟,更没有一套中国自我完整的当代广告理论教育体系,所以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未来做一位专业的教育家,您要想教书育人,自己必须博学多识才能胜任,取得博士学位是必须的学术资格。这时的读博,其实更多的还有一种使命感在其中。我来到了厦大校园,就是冲着陈培爱教授来的,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的开创学者,我更是被他的博学谦逊的人格魅力所感召,他就是我的未来从事教育事业的偶像。就这样,厦大也是我和陈培爱老师结缘的地方,导师陈培爱不仅教我学术专业,更教育我如何做人爱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不断自省、研学、进取,所以培爱老师也是我的人生恩师。
学生记者:您刚刚提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培爱,我也有了解到您计划设立培爱奖教金,从中可见您和陈培爱老师一定有很深的情谊,愿意和我们分享吗?以及您建立培爱奖教金的初衷是什么呢?
贾丽军:在读博期间,我选择陈培爱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有两个方面的理由。首先我非常仰慕陈培爱老师在学术上的成就。1983年我国第一个广告学专业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创办,其意义不言而喻,它使我国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和广告理论研究开始走上规范和科学的发展轨道,而厦大广告学学科建设的主要教师就有陈培爱老师。陈培爱老师将国外很多广告理论引入了国内,同时做出了自己的发展,所以谈到中国的广告学教育,是绕不开陈培爱老师的。我相信选择陈培爱老师,他必然能带给我学术上的启发。
其次我也非常仰慕陈培爱老师的为人。培爱老师是一个为人非常谦逊的老师,他也是一个具有“大家”风范的人,他将他的毕生精力都放在了我国的广告学教育上。虽然是学科奠基人,但他从来都是谦逊的,面对后辈的提问他也非常有耐心地讲解。我在校读博期间,因为平时比较忙,培爱老师也会关心我的生活,他对于我来说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我在帮助陈培爱老师代课的时候,我经常给学弟学妹们说,课堂上要尊重培爱老师的付出,要培养尊师重道的态度。
基于此,在百年厦大校庆之际,我和我的师兄妹们便萌生了建立以我们导师为名的奖教金,用来纪念培爱老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我们将“培爱广告教育-奖教金”的定位是“培育英才,爱心永传”。最初我们的想法也是面向我院的学生建立奖学金,但是随着深入了解,我发现针对教师的类似奖励是非常少的,那些专心于教学的老师因为没有相关的科研,收入相对较低,因此我希望“培爱奖教金”能用来奖励这些辛勤耕耘在教书育人领域的教师,让他们更能专注致力于培养学子,解决教学性教师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我在读博期间,就发现咱们新闻传播和广告营销领域的国际专业期刊和图书极为缺乏,既然我们厦大新传院要实现“广告专业重归第一”的目标,我希望借助我目前创办的ECI国际数字创新链平台的资源,可以在院楼中建起我们院的数字化专业图书馆,订阅全球最顶尖的广告传播学术期刊,搜集国内外对于广告学的最全和最新研究数据报告,全球各类奖项的获奖创意作品与创新案例…让广告学的研究有源可查,有据可循,让学生从理论到实务,从概念到作品,都有学习与体验……让今后厦大广告学成为国内外研究广告学科研究资源与数字手段最全和最先进的学院。
学生记者:您认为您在厦大新传院所学习的知识对您在业界有什么样的帮助吗?
贾丽军:我经常开玩笑我是“两栖博士”,原因是我认为自己在学界和业界两边同时发展,同时作为业界和学界的“桥梁”。在业界,我做出了一些业界比较认可的广告作品,这些都是我积累出的经验,广告是实务的,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但是我希望将这些广告所包含的特点予以学术化的总结,从学术界汲取营养,把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包括我自己,也将业界品牌营销的理论加以总结,以前学者提出过营销学的4P理论,之后又过渡到4C理论,而在数字化传播时代,经典理论也需要被迭代与创新,我将自己的经验与洞察,加以归纳总结,提出了营销4.0的4E理论,即体验(Experience),价值判断(Evaluate),场景(Environment), 品牌忠诚度(Engagement)。我把4E理论写在了我的《智能营销》这本书里,而且已经被很多国外的期刊杂志引用,所以我认为业界和学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同时,在面对数字化的营销场景时,学界也应该培养适应业界发展的数字化人才,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社会人文学科中,加强培养数字化“新文科”的研究与应用人才。
学生记者:您提到过自己之前设立了ECI(国际艾奇奖),今后也希望创办自己的学校,传播自己的创新理念,能就您今后的规划展开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贾丽军:我认为创新是所有人类发展的源泉,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解决人类需求。而我创办的ECI奖,是全球首个专注于数字经济创新的推广、表彰、研究、教育和咨询的非营利(NPO)机构,致力于通过ECI Awards 奖项的认可,以及ECI Academy 创新学院的教育来实现创新,并通过ECI Festivals 提供资源和服务以促进企业家/E,创意人士/C 和创新者/I 三者之间在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链中的合作与共赢,这也是ECI名字的由来。
基于这个奖项,我们也在筹办以培养“数字经济的创新领导者—首席创新官(CInO)为目标的ECI Academy创新学院。而我对于教育的观点,绝不是简单的Teaching,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Education,传授一种思维,一种创新思维。不只是学什么、如何学;而是首先为什么学?这就是我所认为的“道”,保持谦逊,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去学…把我导师陈培爱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传承下去,让他们用创新的思维与创造的能力,用传播的正能量,去影响世界,去改变世界。
学生记者:请问您有什么给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吗?
贾丽军: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应该先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今后步入职场打下基础。这是最基本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这就是我说的“Mind,Knowledge,Ability”三者的相结合。
其次我希望大家能在学校里做一个纯粹的、真实的人,富有同情心,珍惜在学校里的时光,避免精致的利己主义。
最后,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件热爱的事并一直热爱下去。在我国外读书期间,我有一个美国同学和我一样在学工业设计。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他拿出了他在联合国维和部队时,战友们的一起出发与回归的两组合照,我看到照片里,他的几名战友都因为履行军人的职责成为了残疾人。他说,他来学习的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为自己的残疾战友设计出符合他们生活需求的产品。听完这句话,我当时就被他的这份使命感和仁爱之心感动了。所以我非常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在大学期间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找到为什么要学习的终极意义与梦想!
采访后记:
将自己的使命感寄托于教育领域,倡导“止于至善”的贾丽军,一直想用自己的力量去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所奋斗。
而正如他提到的,教育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而将爱与责任感结合,则能够给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带来无限的未来,每个人都可以用“止于至善”的爱与责任感改变世界。
采写 | 郭天奇 兰鸿志
图片 | 贾丽军
编辑 | 胡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