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每年捕获的碳中,约55%来自海洋生物,这一部分被称为海洋碳汇。“严格来说,海洋碳汇涵盖的范畴较广,包括水体的碳交换等,蓝碳则相对狭义,主要是指由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捕获和储存的碳。”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鹭真说。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这一领域。“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同时拥有这三类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陈鹭真表示,蓝碳资源不仅对于生态环境大有裨益,还开辟了经济领域一片新蓝海。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鹭真
增长潜力巨大
中国滨海湿地从海岸线最北端鸭绿江口开始,西到中越交界的广西北仑河口,南至海南三亚,基本达到滨海地区全覆盖。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占世界湿地面积的4%,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有效方式之一。”陈鹭真以红树林举例说,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评估报告指出,红树林的固碳效率是陆地系统的5-7倍。究其原因,红树林不仅能通过叶片光合作用捕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能通过根系从海水中捕获有机碳。另外,这些植物生长的环境有海水浸淹,在被淹没的时间段,土壤表面缺氧,很多有机物来不及分解就被埋藏到地下。陈鹭真表示,这些特性使得滨海湿地系统的固碳效率很高,并且碳储存周期长达几十年到上百年,不会短时间内返回大气,“与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相吻合”。
陈鹭真进一步说道:“除了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蓝碳生态系统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热点话题。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均为鸟类、鱼虾蟹贝等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完美栖息地。”
过去由于人类活动,滨海湿地严重退化。经过几十年来的保护修复,局部海域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典型生境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趋稳向好。
2020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00公顷。2022年,国家专门出台文件,大力防治危害湿地生态系统最严重的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部分清除区域会用来修复滨海湿地。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已清除互花米草45万亩。
6月3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在北京主办“202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指出,2016年以来,中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通过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和修复,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这都是未来的蓝碳资源,潜力很大,并且仍在不断增长。”陈鹭真欣喜地说。
方法学助力中国蓝碳交易
2021年6月8日,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正式完成。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范例。通过人工造林、生态修复等工程,湛江红树林面积由1985年的7186.3公顷恢复至目前的9960公顷。首笔交易将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2055年间可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年均减碳4000吨。
2014年,陈鹭真(左)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Nicole Cormier(中)合作在海南建立蓝碳监测系统。图为2024年,两人再次携手,在海南样地指导研究生(右)开展蓝碳监测
滨海湿地系统被选为“先遣队”,在诸多海洋碳汇类型中脱颖而出率先实现交易,得益于较为成熟的测算方案。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很多地方市场都在积极探索蓝碳交易,亟需方法学的支撑。陈鹭真说,国内此前主要应用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核证减排标准(VCS),“但这两个方法学缺乏本土化参数,并且一些计算方法更适合热带区域的红树林”。
陈鹭真团队凭着20多年研究基础,从省级碳汇市场入手,探索湿地碳汇方法学的开发,助推中国蓝碳交易。“我们参考国际方法学,利用沿海20多个野外监测站点多年数据做成碳汇计量参数。”陈鹭真说,目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交易面积有限,单纯依靠开发碳汇量的资金无法支撑项目。方法学采用较稳定的参数,可以降低项目开发的成本,以此鼓励更多买方进入市场。
目前,红树林碳汇项目已进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发展较成熟,盐沼及海草床项目也已进入地方碳汇市场。在陈鹭真看来,全部进入CCER市场尚需时日,但从技术上看是可以实现的。她认为,“蓝碳碳汇交易单价较高,因为蓝碳生态系统的价值远远超出了金钱的范畴。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经济方式让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可持续的保护,是多方共赢的一件事。”
校企联合 共担责任
近期,团队在做盐沼和海草床方法学研究的过程中,得到腾讯公司的大力资助,这令陈鹭真感叹不已。“对方提出在‘双碳’方面投入研发,推动目标进程。越来越多企业关注到减碳领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拥有保存完好的沿海滩涂湿地,不仅如此,还是诸多珍稀濒危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约600只丹顶鹤在此越冬。
2023年9月26日,腾讯SSV碳中和实验室(以下简称“腾讯碳中和实验室”)与保护区举行蓝碳生态系统碳汇交易签约仪式,标志着中国首笔盐沼蓝碳交易项目正式签约。根据陈鹭真领衔编制的中国首个盐沼方法学的测算,保护区首批二氧化碳减排量为1926吨,腾讯成为这笔蓝碳的购买方,用于抵消企业日常工作、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推进其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碳中和。
2024年6月7日,腾讯碳中和实验室又认购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期28.12公顷的海草床修复项目产生的所有碳汇量,是中国第一笔公开的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减排量交易意向认购,所依据的方法学同样由陈鹭真团队编制。“这标志着厦门大学率先完成三个重点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方法学编制。”陈鹭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陈鹭真团队的科研工作从福建拓展到海南、江苏等地。此前,虽有多年科研经历,但陈鹭真很少接触经济领域。她认为,碳汇交易方法学的研究使她的认知不断扩充,运用技术转化对接市场,把科学成果转换成社会资源,服务国家目标,提升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兴业银行是厦门大学的“老朋友”,双方在数字经济建设、绿色经济发展、海洋碳汇建设等领域长期精准对接。此前,兴业银行同厦门航空联合推出“碳中和”机票,通过经济链条,促使消费者了解并自愿参与到减碳行动中。仅短短1个多月,首批5万张“碳中和”机票就完成认购。资金通过蓝碳基金购入海洋碳汇,用于抵消乘客在旅程中的部分碳排放。
厦门大学在其中提供科学支撑,并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陈鹭真表示,希望这些行动不仅局限于减碳,可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发展等结合起来,推动全球领先的高质量蓝碳理念在中国落地生根。“作为生态学工作者,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由衷的期盼。”
环境问题关乎全球。陈鹭真说,团队与全球和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红树林研究机构都有长期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支持、检测数据对比等研究。
2013年10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厦门大学同马来西亚签订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协议,成为共建“一带一路”落地的旗舰项目。陈鹭真在马来西亚校区任教,与当地学者开展红树林合作研究。
孟加拉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红树林——孙德尔本斯红树林。2018年1月,陈鹭真到当地访问,厦门大学次年便同孟加拉国库尔纳大学签署合作协议。“除了科研合作,我们还通过CSC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培养留学生,”陈鹭真介绍,2019年库尔纳大学学生Sourav Bagchi Ratul获得资助成为门下博士,即将顺利毕业。新冠疫情回国期间,Ratul在库尔纳大学收集实验数据,双方大学共同发布了关于孟加拉国高盐碱地区红树林造林意义的文章。“对方十分认可这种机制,今年又继续开展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学生。”陈鹭真说,自己实验室还有来自印度尼西亚、缅甸的留学生,共同为生态保护凝心聚力。
原载于6月12日今日中国,原文链接为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296062376601922421&item_id=8296062376601922421&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