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9日上午,福建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明森教授在一带一路研究院420报告厅做了题为“四重压力冲击下潜在增长率中枢下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
当前全球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工具体系衍生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会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新质发展。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陈明森教授基于世界科技进步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结合一系列统计数据和实际案例,着重探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这一问题,对于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中国新的经济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伊始,陈明森教授简要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两大奇迹,即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但近几年特别是疫情以来四年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变数。从宏观层面来看,一是疫情以来经济增速放缓。2020年到202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为4.65%,5%可能成为此后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提升至5.3%,但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速均低于5%,这表明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背离,经济反弹基础不稳固,缺乏有效需求支撑。二是中美经济博弈一波三折。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加之近期美元汇率升值,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在2021年缩小到历史低点后开始扩大。三是福建赶超台湾任重道远。2019年福建经济总量超过台湾地区,之后在2020、2021年又被台湾反超,2022、2023年再次超越台湾。
陈明森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当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即中国当前面临的四重压力。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包括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两个方面。2023年12月,人民币广义货币M2供应量达292万亿,同比增长9.7%,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及生产价格指数(PPI)连续数月负增长,中国面临流动性陷阱风险。二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部分产业关键环节短缺同时并存。中国在煤化工、平板玻璃、钢铁、水泥、多晶硅、风电制造等行业存在产能过剩,而在高端发动机、高端材料、数控机床以及集成电路等关键环节存在短板。近来西方国家一些政客,一昧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但对大量产能不足需要从西方国家进口的事实,却避而不谈,这不是出于对经济学常识的无知,就是出于他们的政治偏见。三是社会预期偏弱,具体表现为收入预期转弱、市场预期转弱以及收缩性政策合成谬误。其中收缩性政策合成谬误主要指中国在推进减碳减排、取缔教辅、房地产调控、城市市场整顿、反垄断反无序扩张等紧缩性政策过程中,局部合理政策由于相互叠加而形成的负面效应。四是风险隐患较多,主要包括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和房地产风险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体而言,目前中国中小银行约为4000家,其中高风险银行已有330家,占比8.2%;房地产行业也不容乐观,违约债务已达10万亿,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而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地方债务率已达到129.6%,超过100%债务警戒线。
基于上述对中国经济发展宏观和微观环境的探讨,陈明森教授进一步分析和评估了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他指出,估算潜在增长率有两种模型,D-C模型和劳动价值论模型。在劳动价值论模型中,影响潜在增长率的三个变量分别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劳动参与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三者均与经济潜在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当前,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劳动参与率正在不断下降,政策干预可以延缓下降速度,但整体趋势不可逆转。面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劳动参与率下降已成定势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如果未能加速提升,潜在增长率中枢下移将不可避免,将对实现现代化目标构成冲击。为此,他提出了当前遏制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两种路径:就权宜之计而言,地区应该加入抢人大战,提升外来人口增长率;就根本举措而言,中国需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关于如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进路,陈明森教授认为主要有三大举措:一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其中第二产业占比趋势呈倒U曲线。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也表现出这一趋势,但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早熟”性质。中国近期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制造业比重相对稳定,防止过早、过快地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二是要促进产业链垂直升级,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营销品牌等高端环节迈进。为促进产业链垂直升级,企业应重点抓企业品牌,市级政府应重点抓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能够为区域内所有企业共享。三是加快产业同心圆升级。相关产业应以产品为中心,围绕客户需求,提供与核心产品相关增值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即由原来的纯制造商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由2.0产业向2.5产业转变。
最后,陈明森教授谈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任务就在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重大突破而催生引发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也是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的产物。陈明森教授结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有关精神,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条路径。首先,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超前布局元宇宙、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脑机接口以及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同时也超前研究传统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再次,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产业数字化改造集成服务,蕴藏巨大市场机会。最后,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风险投资和耐心资本将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可以借助三大途径加以解决:一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二是鼓励社保资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进入;三是组建政府引导基金。
讲座结束后,陈明森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如何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角度,看待产能过剩产生根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何种挑战和困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陈爱贞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陈明森教授依托大量的经济数据以及国家出台的有关经济政策,逐步勾勒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具体困境以及未来趋势,并针对“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她还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为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经济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应当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把握好发展的“机会窗口”,积极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