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厦大嘉庚建筑的源流与传承】建南楼群(上篇)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23:40 点击数:

“自饶远势波千顷,渐满清辉月上弦。”由著名学者、书法家,厦大教授虞愚先生于1954年所题写的对联刻印在厦门大学主运动场——上弦场的主席台两侧,其间的“上弦场”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虞愚先生题写的“上弦场”及对联“自饶远势波千顷,渐满清辉月上弦”)

气势恢宏的上弦场一侧坐落着一组雄浑壮阔、架构精巧的建筑群——建南楼群,这是厦门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嘉庚风格建筑群之一,也是陈嘉庚先生倾注心血最多的建筑杰作。今天,让我们走近建南楼群,领略那屹立于东南海滨的挺拔英姿,感受那严谨而又包含张力的造型和背后凝固的嘉庚智慧与设计魅力。

(建南楼群全景,摄于2018年)

营建与修缮:历史与现代的交相辉映

“我要让外国的轮船一进厦门港,首先就看到一座中国的大学。” 这是嘉庚先生建造建南楼群的初衷之一。建南楼群建于1951年至1954年,由“一主四从”的五幢楼组成。主楼建南楼(学校大会堂),主要用作集会等大型活动,其东侧为南光楼(时为物理馆)、成智楼(时为图书馆),西侧为南安楼(时为化学馆)、成义楼(时为生物馆)。

陈嘉庚创办学校从不为自己留名,但对他人的支持和赞助却铭记于心。建南楼群由陈嘉庚女婿,新加坡著名华人实业家、教育家李光前捐资筹建,因而其命名多与李光前有关。“南安”取意于李光前祖籍福建南安,“南光”取意于南安李光前,“成义”“成智”取意于李光前长子李成义、次子李成智之名。主楼楼名“建南”不仅取意于李光前祖籍福建南安,而且建南大会堂与集美学校的福南大会堂相呼应,两者合起来有“福建南部(闽南)”之意,寓意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是福建南部教育基地。

(建南楼)

(成义楼,摄于2005年)

(南安楼,摄于2005年)

(南光楼,摄于2005年)

(成智楼,摄于2005年)

1950年,已过古稀之年的陈嘉庚回到家乡集美定居,并在厦门大学成立建筑部,亲自负责厦大的建筑工程。当时,嘉庚先生打算恢复和扩建被日寇破坏的厦大校园,并计划将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步发展到三四万人。李光前得知厦大校舍毁坏多处,慷慨赞助了600多万元港币,支持嘉庚先生扩建厦大校舍。陈嘉庚用筹集来的款项先后兴建了建南楼群和上弦场等。

(建造中的建南楼群)

(20世纪50年代的建南楼群)

成义楼、南安楼的前身是生物院、化学院,鲁迅在厦大任教时期曾在生物院内居住。1937年9月3日,日本舰队炮击厦门岛时,生物院(后来的成义楼)被炸毁,这是厦大抗战时期最早被毁的建筑。成义楼现如今是厦门大学生物博物馆,由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升级改造而来,于厦门大学95周年校庆时正式开馆。

(抗战之前的生物院、化学院,后被炸毁)

建成后的建南楼群经过了多次不定期小范围修缮与维护。其中,建南大会堂分别于2001年(厦大80周年校庆)和2016年(厦大95周年校庆)进行两次大规模翻修。2001年的翻修主要是对建南大会堂进行内部改造。2016年则是建南大会堂建成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全面翻修,由参与过故宫修缮的团队负责施工,历时半年之久,为的是使它能“更像旧时的模样”。此次翻修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比如,全面恢复朱红木窗(翻修前,曾用铝合金窗),保留木质座椅重新上漆,颜色和样式均遵照建造时的原貌;对受力不足的杆件进行局部加固,保留原有的“嘉庚钢屋架”,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原始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在尽量避免对文物本体破坏的前提下,新增了消防、空调、网络等现代会堂建筑设备系统。现如今,建南大会堂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会场仍然延续着初建时的功能,承载着它的历史使命。

2006年,建南楼群和厦大其他早期建筑一道(共十五栋),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布局与特色:艺术与文化的水乳交融

不拘泥于群贤建筑群传统中轴线的形式限制,建南楼群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沿山势呈“半月形弧状”围合排列。欧式花岗岩墙面、中式琉璃瓦歇山顶、两翼三层及相连的大露台两层、闽南古民居“飞檐翘脊”、门窗洞框的精雕细琢……五栋建筑像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厦大校园里,中西艺术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其间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折射出嘉庚先生“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襟和观念。

建筑前方的洼地被开辟成一个32200平方米的大运动场,并利用了地势落差把紧靠大楼的山坡砌出二十五级看台,可容纳观众两万人。虞愚先生为运动场命名并题写“上弦场”,故建南楼群又称上弦楼群。

(建南楼群布局平面图)

建南大会堂由陈嘉庚先生亲自参与设计、督建,是嘉庚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大会堂建筑面积为5954平方米,由两部分组成,前部为四层门楼,后部为会堂主体,石木结构。

(门楼大屋脊)

(飞檐、吊筒与挑檐)

(垂灯)

建南大会堂在外观上承继了群贤楼群的风格,采用欧式花岗岩墙面。层顶为双翘脊重檐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两翼则采用半个歇山顶,所有屋面均铺绿色琉璃瓦。中部四层与两翼三层及相连的大露台二层,逐次后退左右对称,高低错落有致。正立面屋顶精细的垂珠彩帘张灯结彩,山墙及屋檐下作闽南传统的灰雕泥塑及木雕垂花装饰。

(罗马柱与外门厅)

(南立面门厅大样)

主入口门厅,有四根精雕细琢的爱奥尼式的圆形花岗岩石柱,柱高8米,上下收分渐变,柱身有凿痕,柱础高1米,线条层次丰富多变,与精细加工的长方柱础结合,高大宏伟,空间感强,和谐美观。门厅外墙柱间,有五个图案别致的白色花岗岩玫瑰石窗。

(建南大会堂剖面图)

整个大会堂总共可容纳5000多观众,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集会会堂。堂内原配的木椅采用的是南洋一种特有的木料,七十余年来依然牢靠如初。后部大会堂内部地面为倾斜式,由于舞台设计尺寸不足,几经更改图纸,导致连续三次返工,最后决定把舞台再次退后,故此舞台屋面和大会堂屋面高度不一。

(建南大会堂钢屋架设计图及实拍图)

大屋顶三重檐且屋面采用红色机平瓦(即用粘土烧制而成的瓦)铺设在大屋架上,因海边风大难于确保结构安全,原人字木屋架改为钢构屋架,跨度达30米,采用芬克式桁架13榀(“榀”为量词,一个房架称一榀,钢结构中一般指由柱和梁构成的一个框架立面),每榀重5吨多。当时没有大型的机械吊装设备,桁架人工在地面组装后,采用“拖杆支撑起吊法”,由工人用特制的网兜吊至屋顶,再安装至构件上。

(南光楼与成义楼细部)

成义楼、南安楼、南光楼、成智楼4幢楼的结构和形制基本相同,均为3层石木混合结构建筑,平面呈内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屋顶为双坡顶,面铺红色机平瓦。山墙开拱形窗,角柱作“出砖入石”装饰。

(建南大会堂屋面嘉庚瓦,摄于2021年)

(嘉庚瓦)

值得一提的是,建南楼群所使用的红色机平瓦被后人尊称为“嘉庚瓦”。它是经陈嘉庚改良、用红土烧制的瓦,以闽南红壤为原材料,融合了中国传统特点与西方水泥瓦工艺优点。当年,水泥进口昂贵,但水泥瓦能起到辐射热量的作用,于是,陈嘉庚将中国传统的仰合平板瓦改成可以挂搭的相似于西方水泥瓦的大片型改良瓦。用此制瓦技艺制造的瓦片,其特点是色彩橙红鲜亮,闽南特色浓郁,成本低廉,坚固耐用,颇能突出建筑的量感与美感,结合蓝天、碧海、金沙、绿树、红瓦的校园环境,显得更加敦实厚重,多彩多姿。此外,石作、砖作、木作……厦大嘉庚建筑是由一批闽南的能工巧匠完成建造的,无论屋顶、墙体、基础,还是整体、局部、细节,无不展示其恰到好处的严谨、精致,无不体现其独具匠心的实用、美观。

(建南楼上的厦门大学钟)

“钟,国之重器。”1919年,陈嘉庚先生发愿筹建厦门大学,在家乡集美打造了第一口校钟。1921年厦门大学建校,浑厚清远的钟声从此就在校园响起。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长汀,萦回在长汀山城空中的,不只有空袭的警报,还有学校的悠悠钟声。

如今正在使用的钟,高挂在建南大会堂天台,是厦大八十周年校庆时所铸造的。天台并不大,长宽都只有七八步,红砖铺地,四周围着矮矮的石栏杆。钟挂在一个用铁杆支起来的棚下面,是一口厚重的黑灰色铁钟,面上雕有“厦门大学”字样以及它被铸成的日期“2001年4月6日”。钟内部悬着一个敲钟的大铁球,因为长年的撞击,铁球四周十分光滑,经年的沧桑从锈迹里渗透出来,泛着岁月感十足的金属光泽。

(建南大会堂见证了厦大学子走向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奔赴祖国各地建功立业)

(厦大学子在上弦场开启入学的“时光之门”,也相约在这里合影道别、唱响骊歌)

钟声响起,如同历史的使者,见证了厦园百年来的沧桑变迁,陪伴着每一位在校师生的日日夜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发出钟声”的建南楼群同样被赋予了更加浓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厦大嘉庚建筑的象征,更记录着厦大学子的日常生活:上弦场上运动的身影与毕业季留影的人群,建南大会堂中原创校史话剧的回响,南光楼上课的莘莘学子……

【参考资料】

1.张建霖著,《厦门大学百年建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庄景辉著,《厦门大学嘉庚建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4版。

3.张建霖著,《厦门大学校园建筑赏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4.陈天明著,《厦大校史资料第八辑——厦大建筑概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出品:党委宣传部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图文整理/孙紫瑶、王施宇、邓成刚、李世一、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助理团队

图片来源/《厦大百年校园建筑》、党委宣传部、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档案馆

主图设计/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第三党支部、朱雪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