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化

难忘厦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化 -> 难忘厦大 -> 正文

朱蒸:千里奔鹭岛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6日 00:00 浏览次数:

相聚时,大家共同回忆起当年难忘的求学路。

1950年8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华东、华北区公立高等学校统一招生笔试录取名单。厦门大学一栏中共录取121人,其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化学系侯天铎、文史学系王慧芳、会计工商管理系李凤凤、航空工程系朱蒸。如今4人皆已入耄耋之年,都居住在上海,每年的上海厦大校友聚会,也都有我们的身影。相聚时,大家共同回忆起当年难忘的求学路。

当年我们从上海去厦门,是先乘火车到江西上饶,换乘有棚卡车;经300多公里的山间公路翻过武夷山至南平,换乘船沿闽江到福州;再乘汽车到集美渡海到厦门,总行程1500多公里,历时12天左右。从到达厦大后拍的集体照中看,我们总共是38人。带队的是高年级同学胡元甫与龚公歧,同行的还有航空工程系的王黄,以及两位回国的年轻教授。

建南楼群老照片(20世纪50年代)

从上饶到南平的卡车上有雨布棚,但布满点点繁星小洞,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当年的路都是土石路,路况极差,坡陡路窄,又是盘山路,车速很慢。途中就遇到数辆卡车翻在路边,或翻出山路,旁边还有死者躺在那里。这还不算,还经常有土匪出没抢劫,所幸我们未遇上。中途还曾寄宿在农民家中。也曾遇到公路桥被水冲断,等修好桥再上路的情况。车行走在武夷山区,在江西与福建交界处的岩石上,看到刻有“分水岭”三个大字。翻过武夷山后,无意间回头望去,山口岩石上刻有两个大字“暂停”,疑是要司机停车休息,以保持精力准备翻武夷山。从上饶到南平的300多公里路程走了3天。

到了南平就是闽江边了,我们改乘船沿江而下。此处的轮船与我们印象中的轮船大相径庭,它是一叶扁舟,上面盖了一间民房,有普通农居的人字形屋顶,外观看上去就像水面上飘着一间民舍。到达福州,我们在旅馆里住一晚,得以去澡堂洗个澡。当年街头小食摊上卖的鱼丸,一角一碗,又便宜又好吃,令人印象深刻。

休息一天后,我们乘汽车出发,沿途在莆田、泉州各住一晚。莆田是出桂圆的地方,但当时桂圆(当地叫龙眼)没吃到,有一种类似桂圆的水果是吃到了,但叫不出名字,当然没有桂圆那么甜。

泉州古城,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年它有一条像上海金陵东路那样的长街,是骑楼建筑,能遮阳避雨。更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该桥乃北宋时建造,长1200米,宽5米,有46个桥墩,500个扶栏,9座石塔,7座石亭,28尊石狮,还有不少武士石像石雕。当然还有开元寺高耸的双塔,人们老远就能望到。

厦门大学老照片(20世纪50年代)

过泉州抵集美,因天色已晚,住一夜,次日渡海抵达厦大。从此,厦大海边沙滩上,又多了几位一边背诵英文单词一边拾海贝的年轻人。

王慧芳毕业后,到北大读了研究生,后在上海交大工作;李凤凤毕业后去了洛阳,在拖拉机厂工作,退休后也回到上海;侯天铎在抗美援朝时参军,去了福州军区,辗转江西、浙江,后转业上海;我在抗美援朝时参军去了大连,其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了两年的研究生,后来也回到上海。

(厦门大学1950级航空工程系 朱蒸)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