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的天空是南岛风云的故乡,辽阔的海洋是海燕成长的地方……民兵师的红旗在我手中飘扬……”
重温这首由刘再复作词、颜剑飞谱曲的《厦大赞歌》,我不禁热血沸腾,记忆之舟驶回20世纪60年代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心海掀起朵朵浪花。
我于1960年由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创办的南安国光中学毕业考入厦门大学。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蒋介石乘机叫嚣“反攻大陆”。厦门地处海防前线,战备形势颇为紧张。1962年暑假,全校师生都离校了,教学仪器也转移了。学校只留少数民兵护校。经过个人申请,学校批准,我被挑选留校。班上同学有咬破指头写血书要求留校的。我在申请书中表白:我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丧失双亲,一九四九年后依靠助学金才能读上大学。共产党是我的再生父母,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我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紧紧相连。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应义不容辞挺身保卫学校,保卫海疆!
厦门大学武装民兵在训练
留校师生武装民兵,在解放军指导下,按军事化编制过着备战生活。我们不畏酷暑,不怕困难,顶着烈日,在沙地上摸爬滚打,进行队列训练,实弹瞄准射击,军民联防,站岗放哨,防空疏散演习。为战时少流血,我们平时无惧多流汗,严格锻炼。军训是个大熔炉,它锻炼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了严明的纪律、艰苦奋斗的作风,适应了紧张有序的生活节奏,还掌握了实战要求的军事技术。我们把军训前进行的忆苦思甜、回忆对比教育所焕发出来的政治热情,化为爱国卫校的实际行动。我们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升华为自己的思想境界。我们将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以及辛弃疾的“梦里飞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等古代仁人志士爱国诗词融入自己血液中,变成巨大的精神力量。
师生武装民兵在演武场训练
在那战斗的岁月里,我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绷紧斗争之弦,人人有双警惕的眼睛,身着军装,手握钢枪;警报一响,迅捷进入防空洞,荷枪实弹,英姿飒爽,谱写民兵师崭新的篇章。1962年暑假的一个夜晚,我在厦大海边值班放哨,负责流动检查各固定岗哨,传递命令,及时汇报情况。我沿着海边巡逻,发现海面上有异常游动的影物,我走它也游,我停它也停。于是,我立即向解放军排长报告,他命令我通知各岗哨立即进入戒备状态。我们各自选择了掩护自己的洼地,子弹上膛,眼睛紧盯海面“水鬼”的动静。这种临战状态持续了半个小时后,我们接到排长解除戒备的通知。第二天方知“水鬼”改变登陆地段,在另一处被那里的民兵捕获了。这次虽然没有遭遇“水鬼”,却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事后我曾有滋有味地向同学讲述当时亲历的情景。
厦门大学民兵持枪训练
战备期间,学校根据我平时担任过系刊、班刊和有线电台编辑的经历,分配我到广播台工作,从事文字编辑。电台由编辑、机务人员、播音员和鲍周义老师组成。这是一个团结、精干、灵活作战的小集体,作为学校的宣传阵地,我们肩负着宣传和鼓动士气的任务,一旦作战需要,我们要承担作战地宣传的任务。我们深知肩负的重任。我负责编辑广播稿,报道军训生活、军民联防等。篇篇广播稿都反映基干民兵多姿多彩的战斗生活,洋溢着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反映厦大学子的思想觉悟和甘于奉献、助人为乐的品质,记载其青春闪光的一页。每篇稿子字里行间都充满着20世纪60年代那代人朴素单纯的理想、信念和热情。那些广播稿和军训快报,都是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暂时困难时期,我们的物质生活虽贫乏,但精神世界却很丰富。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胡里山办了养猪场,轮流到猪场和附近农村参加劳动。蔡厚示老师为厦门大学养猪场作诗:“胡里山前月尚明,朝暾日出我先行。松声拟比涛声壮,浩气宁同雾气横?远树模棱疑厉鬼,街灯灼烁笑寒星。驱车入市争猪食,携笔从农快此声。”诗歌反映了我们披星戴月劳动的情景。
学生参加劳动后返校
两个月紧张的备战生活结束了,形势趋于缓和。虽然战事未开,但我们都做了勇敢参战、与阵地共存亡的精神准备。军事化的战斗生活带给我们从未有的磨炼和严峻的考验,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值得永恒纪念。当时,总政等许多文工团纷纷到厦门慰问,也到厦大慰问演出,我们真是大饱眼福。在建南大会堂,我聆听过郭沫若即兴赋诗,讴歌英雄的厦门前线有海底的万里长城。我们中文系师生与孙道临等电影演员一起联欢,孙道临深情地朗诵柯仲平诗《延安与中国青年》,大家都沉醉在诗的意境里……
(厦门大学1960级中文系 林贻荣)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