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党建引领 青春启航|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学生研习班开启主题课程第一讲

发布时间:2024-12-02

点击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 切实把 党的创新理论 转化为坚定理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航空航天学院联合信息学院举办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学生研习班。 11月30日上午,研习班在航空航天学院开启主题课程第一课,课程由研习班班主任、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寒主持。

课程伊始,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龙坚毅为研习班主题课程第一讲授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冬亮颁发聘书;研习班指导老师、航空航天学院团委书记郭江淮及信息学院团委副书记刘长青共同为研习班学员代表赠送《论党的自我革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书籍。

随后,朱冬亮为师生们带来题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的专题报告。他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部署、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理论、专题案例探讨三个部分进行授课。他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切入,向学员们介绍目前农村所存在的困难与痛点,指出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以福建常口村、广西龙脊梯田等乡村振兴实例为引,深入浅出地为学员介绍在乡村振兴中党建引领凸显的重大意义;最后,他对研习班学员提出了殷切期待,鼓励大家深耕自身学习领域,积极投入到党的建设工作中去,并呼吁学员们身体力行地深入乡村中考察学习,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青春活力。讲授结束后,与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随后,研习班举行第一次 班会 ,郭江淮从背景意义、课程内容、工作机制、研习要求四个方面向学员介绍研习班的培养方案, 与学员们 就如何办好研习班 进行深入交流 ,听取学员们的意见建议,接着研习班举行简短的指导老师以及班委见面会。

班会结束后,研习班分成四个小组围绕授课内容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同学们表示本次的学习研讨收获满满,纷纷畅谈学习体会和认识感悟。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2022级本科生张韵琪表示:朱冬亮教授用深入的理论、生动的语言、扎实的调研和鲜活的案例为我们讲解了乡村振兴在国家战略之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党建是如何引领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等诸多论题。保护耕地红线,让老百姓端起“中国饭碗”;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点亮新农业;深入基层,为人民谋福祉,一座石碑道使命,一碗擂茶映初心。党带领中国人民用智慧盘活乡村资源,让更多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而党建引领则是其背后最坚强的组织保证,最牢固的思想根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乡村振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应该勇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泥土、融入群众。

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本科生余星妍提到:朱东亮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课程发人深省、妙趣横生。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以党建铸魂赋能,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因村施策,带领村民发展智慧农业、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文商体旅融合发展。一系列鲜活案例,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光明璀璨的前景。朱东亮教授谈到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核心是人才振兴。要以政策为引,聚集英才,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宏图。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当担此责,应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努力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善经营,共献智慧,筑梦田园。

航空航天学院2024级本科生翟昱涵谈到:在这一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中,我受益匪浅。我深刻认识到党建引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出成果、有特色、攒后劲的活力之源。乡村要振兴,首先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接续奋战乡村振兴新征程;同时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需要培育人才,鼓励青年投身于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支柱性产业,党组织要跨地域合作、整合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缩减城乡差异。

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学校分主题成立10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研习班。其中,航空航天学院牵头联合信息学院举办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学生研习班,研习班培养周期为1年,面向全校跨院系、跨年级招募40余名学员。接下来,研习班将聚焦党的建设这一主题,紧密围绕时政热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为学员们开展集中授课、专题报告,并组织开展读书沙龙、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增进青年学子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同,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图:郑学智、李东兴

文:郑学智、郭江淮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