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团队简介
1.传递过程强化与太阳能利用团队由魏进家教授带头,共有教师14位,其中教授和研究员4人,副教授6人,助理教授4人。团队中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国家青年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3人,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2人。团队以能源与化工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针对传递过程(流动、传热与传质)强化中的共性关键问题,从事太阳能光热和化学转化利用、强化传热技术与装备、两相流与非牛顿流等方向的研究,为本领域产业升级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间合作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课题等各类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过亿元,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主页:/xjtu/mu_gr/web/jjwei
团队联系人:张永海副教授,E-mail: zyh002@mail.xjtu.edu.cn
二、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太阳能光热及化学转化与利用
(1)高通量聚光太阳能热化学转化储能理论与方法
(2)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
(3)太阳能吸热器热性能和安全可靠性
(4)抛物槽式太阳能直接蒸汽技术研究
(5)高温固体颗粒/熔融盐高效传热技术
(6)超临界CO2混合工质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
(7)面向热力循环优化的混合工质可控分离技术
2.功率器件高效散热技术
(1)浸没式液冷技术
(2)微通道强化散热技术
(3)环路热管技术
(4)均温板散热技术
(5)锂电池高效热管理技术
(6)新型高效干式蒸发器及气液分流技术
(7)微重力条件下强化换热技术
(8)多尺度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
(9)基于微反应器的微尺度换热、高效分离、纯化、传感器和催化
3.特种高分子材料
(1)纤维增强增韧高分子复合材料
(2)智能响应高分子材料
(3)高分子聚合与加工过程的绿色化
(4)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三、团队导师简介
魏进家教授,博导,团队负责人,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国际能源署(IEA)太阳能发电和热化学任务二中方协调人,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热发电专委会副主任,《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等五个期刊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间合作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课题及其他项目20余项。已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5部(章),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2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陈飞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陕西省高层次人才,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方面的研究,聚焦锂/电解质界面稳定性及锂离子迁移数方面的作用机理,设计离子电导率高、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优异的新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开发安全性能好、能量密度高、工作温度区间广、循环寿命长的固态锂离子电池。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评审专家、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评审专家、欧盟H2020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中国石油科技项目等项目10多项;已发表国际期刊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章),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齐宝金教授,博导,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副主任,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泰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常州市“龙城英才”。主要从事氢能源的开发与储运技术和配套装备的研发、新一代核电装置的研发、高效换热技术及设备研究、表面改性技术及其应用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4项,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重点研发计划1项,参与国家863课题2项,主持校企合作项目20余项。目前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E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重要国际及国内会议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专利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郝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致公党党员。陕西省高层次人才、陕西省“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浙江省“南太湖精英计划”创新领军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思源学者”和“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EI、核心期刊论文3篇,引用3000余次;申请国际PCT专利1项、国内专利4项;担任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IChE)高级会员;SCI杂志Micromachines和Nanomaterials杂志客座编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省级和地区级创新创业人才基金等科研项目9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包括微通道换热、微反应器、微化工、微尺度液冷技术、纳米流体和声学传感器等。
孙杰研究员,博导,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从事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燃料转化技术、界面能质传输与转化机理研究。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陕西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航天六院11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单位合作项目,发表SCI论文4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项,受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2章,担任《J Them Sci》期刊编委。
方嘉宾副教授,博导,从事太阳能光热利用、热化学储能、光电催化设备及系统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4项863计划、973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多项企业横向课题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邀请报告3次,授权发明专利5项。
张永海副教授,博导,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学院传递过程强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思源学者”,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功率器件热管理理论与技术开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部级项目7项,其他项目多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53篇,国内期刊论文12篇,申请专利25项,授权20项,任中文核心期刊《力学与进展》青年编委。
周文静副教授,博导,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微纳尺度传热传质、流动与传热问题的多尺度和跨尺度模拟、表面活性剂减阻等研究。主持各类项目5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余篇。
郑楠副教授,硕导,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访问学者;从事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中的热力循环构建与优化、多元物系物性计算与定向调控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10篇;授权专利3项,其中PCT美国发明专利1项。
李明杰副教授,硕导,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从事气液两相流流动与传热、高效数值仿真、余热和水回收、强化传热与节能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项,企业横向课题1项,参与中国华能集团-西安交大重大专项、JG项目、陕西省创新团队等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3篇(一作9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4项。
杨小平助理教授,硕导,担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青年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空间机械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高热流密度电子元器件热管理、微通道散热和新型环路热管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项和企业横向课题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Int. J. Heat and Mass Transfer、Int. J. Multiphase Flow和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检索20篇,EI检索论文5篇,会议论文1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美国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
袁庆助理教授,从事原油管道输送数值模拟、能耗优化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向的研究。发表论文16篇,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
江智元助理教授,从事多孔电极热质传输,电化学储能技术,锂离子电池热管理与热安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重点研发计划1项。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9篇,EI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
王睿助理教授从事太阳能热化学储能,太阳能电化学储能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项。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5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封面论文1篇,影响因子>10论文3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