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正文

人居学院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24-12-25浏览量:


人居学院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人居学院2005年成立至今秉持“人居环境显特色、学科交叉谋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土建与环境学科交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注重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致力于培养各专业领域的、能够较好服务于人居环境建设的专门人才。

(二) 本科生学生情况

1. 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17人、研究生585人(博159人+硕426人),分别占比41.6%、58.4%。

2. 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2023-2024年学院本科招生规模84人,学生入校后一年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分别进入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土木工程方向)、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方向)、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地球环境科学方向)、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方向)。学生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及港澳台,生源优良,对人居环境多学科交叉培养理念有较高程度的认可。

3.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需求,面向未来宜居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技术和人才需求,打破传统专业壁垒,以培养学生解决跨学科复杂工程问题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设置跨专业的通识课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本专业从业能力的同时,能够在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跨专业的开拓、创新和引领性的工作。

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涉及三个系(建筑学系、土木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五个专业方向(建筑学专业、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土木工程方向)、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方向)、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地球环境科学方向)、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方向))。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所包含的四个方向兼具传统专业改造升级与“互联网+”新兴专业的综合创新特色。

4. 本科留学生情况

留学生专业为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共9人(占本科生2.1%),其中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人居类)2人,分别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人、安提瓜和巴布达1人;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方向)1人,为瓦努阿图共和国学生,建筑学6人,分别为塞内加尔1人、所罗门群岛1人、缅甸1人、塔吉克斯坦1人、刚果(金)1人、秘鲁1人。

二、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 师资条件

1. 师资数量、队伍结构、生师比

人居学院现有教师153人。专任教师143人(含博士后人员16人)、实验技术人员10人。拥有双聘院士3人,教授39人。本科教学生师比2.7:1。

2. 教师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情况

人居学院2023-2024学年开出本科生课程232门(2022-2024学年开出本科生课程为245门),同比下降5.31%;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老师122人。教师队伍总体结构合理。能够完成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类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此外,各系还在设计院、研究院所等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为本科生上课或指导工程实践类课程。

高层次人才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开设讲座、参与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相关工作情况等。除暂未取得授课资格和出国交流的教师外,教授、副教授全部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开设讲座、参与班主任和学业导师相关工作情况等。

(二) 教学条件

1. 教学经费投入

  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本科教学经费来源包括学校统筹、下拨至学院、学院自筹三部分。学校统筹的部分包括通识类、基础平台和实验中心建设经费、课堂教学的日常运行费用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教学运行费用,由学校统筹匹配。下拨至学院的用于学院本科教学日常运行、学生实习实践专项、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资料室日常运行的共计85万元,各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专项支持经费19万。学院自筹经费包括后配给经费、以及从利用校友会基金、校企合作等方式筹得经费约15万,招生宣传、承办学科竞赛、支持学生参加竞赛、支持教师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和教学改革等。

  学校按照学院年度任务完成情况核拨给学院的本科教学绩效中,学院按照“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办法、按照学院制订的本科教学工作量认定办法和教学亮点计分办法等比例计算、100%足额发放。

2. 其他特色教学条件

人居学院教学与办公用房(含教师办公室、研究生的教研室及学科平台)总建筑面积约3.07万m2,其中创新港校区2.89万m2,兴庆校区0.18万m2。建筑学本科专业教室等空间均已搬入创新港校区并由西米学院负责统筹管理。

设置不同年级的赴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短期访学项目。设有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双学位研究生培养本-硕贯通培养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3+1+1”联合培养项目。

3. 实践教学条件

人居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于2008年,2013年获批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学院实验平台规划与建设任务,围绕多学科交叉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规划。承担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实验教学,配合各学科完成科研实验任务,负责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现有专职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有博士学位6人,组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人居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始终围绕“人居环境显特色,学科交叉谋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实验和实践教学方面不断探索,争取校内外资源开展实验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交叉学科教学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建设新的开放实验,为学院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提高良好的硬件保障。

人居学院教学实验中心下设环境实验室、建筑技术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地球环境科学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室,共同构成人居环境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总面积1665m2,其中建环实验室330m2,土木工程实验室770m2,建筑物理实验室128m2,建筑模型实验室257m2,环境科学实验室180m2。现有实验设备3277台件,固定资产总额7446万元。2024年,实验中心老师指导学生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银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4. 生均课程门数

人居学院2023-2024学年开出本科生课程232门次,除15门次全校通识课,64门次集中实践外,其余均为专业类课程。按该学年在校生417计算,生均课程门次数0.56。

三、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 专业建设情况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分别在2007年、2007年、2011年首次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实施的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教育评估(简称“专业评估”)。2017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2020年认定为省级一流专业、2022年认定为国家一流专业,环境科学专业2022年认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二)课程与教材情况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2018年开始招生的新工科专业,是涉及城市规划、土建类、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专业。学院利用学校划拨的专项经费和学院学科建设经费,进行学院各学科交叉实践平台建设,支持各系、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人居学院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专业课、集中实践课均由人居学院各专业教师承担,并负责课程建设。2023-2024学年人居学院共开设课程232门次,其中有1门次全校通识类核心课、14门次全校通识类选修课。学院目前建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土力学》、国家级混合一流课程《工程地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筑师业务实践》、省级线上一流课程《混凝土建筑结构》,另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平台上线国际MOOC课程《Soil Mechanics》。

学院围绕人居环境学科交叉特色,开出人居环境科学概论、建筑与城市发展概论、项目设计、BIM技术概论、工程问题数值分析、物联网与数字城市、城市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等院管课程。

学院围绕创新创业类别开设新课程,该课程内容由创新创业

基本认知和基本技能入门引导、人居学院相关专业创新创业校内活动入门指导、人居环境建设领域创新创业规划指导共三部分构成。课程设置在一年级第一学期,采用讲授和研讨为主的模式,结合新生入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对人居学院相关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的认知,指导学生思考未来就业创业规划,为学生开展校内双创活动打基础。

本学年新增全校通识选修课《海洋科学导论》1门。另外上一学年获批陕西特色线上课程立项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守护黄河》已完成上线《陕西历史建筑文化十讲》已完成课程视频录制,即将进入试讲阶段。

截至目前,人居学院共建有9门校级“名课程”,1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4门试点课程,环境科学专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在编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环境工程学1种;在编校级十四五规划教材13种(其中重点3种),包括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联合设计教学中BIM技术应用、建筑与城市发展概论、空间规划导论、人居环境测试技等具有鲜明学科教学特色的教材。

结合日常教学,人居学院常态化开展“胸怀远大、视野宽广、知所敬畏、勇于担当、争做一流”的课程思政教育,将专业知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健康紧密结合,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复合型人才。

本学年1名教师参加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百名教师大练兵”,获得二等奖。

(三)名师培育情况

学院现有1人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担任陕西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四)教改项目获批情况

本学年人居学院获批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青年教改项目3项。

(五)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学院建设情况

2016年秋季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关于基层教学组织(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按照学科设系,建立了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建有系基层绩效考核办法,自2017年度以来,对各系下达人才培养工作任务、年底考核、予以绩效奖惩。绩效制度每年不断改进完善。

积极配合学校大类招生改革,2018年获批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工科),2019级对专业进行调整,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调整为新工科专业的3个方向,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方向一起开展多学科交叉的融合式培养,并修订了2023年版培养方案,对原有方案进行了提升。2024年,制定了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智慧人居精英班),推动本硕一体化培养。

2021年启动课程团队制度,确保每门课程都建有教学团队。2021年先后出台(修订)系列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包括本科生学业预警指导工作办法、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教职员工培训管理办法、系领导听课制度(修订)、本科生考务管理办法(修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工作管理办法、本科招生宣传工作人员考核及绩效分配办法、教学竞赛组织管理办法、人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确保学校相关要求落实过程有据可依。

四、 教学质量保障

(一) 学校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本科生培养议题等情况

明确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把教学工作列入院系党政联席会议的经常性议题。

(二) 院系督导制度建设情况

根据《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工作条例(西交教〔2020〕74+号)》文件要求,学院制定了《人居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聘任5位老师为学院督导,本学年学院督导共听课68门次。

根据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实施办法》文件要求及《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学院在各学期开学初安排所有开出课程进行院内同行互评工作,确保每位授课教师都有同行评价。

根据巡视整改及相关文件要求,学院在每学期开学初就安排全体院级领导每人至少听2次课。我院院级领导5人,全部完成听课任务,并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三) 学院质量保障体系

人居学院实行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系,由教学副院长负责管理本科教学工作。各系教学工作由系主任负责。学校党政联席会议专项讨论本科生培养议题,对学院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和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学院建有教学委员会、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审定本院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订教改和教材建设规划、审议教学管理文件、检查教学秩序、督促教学管理工作,对重要的教学工作与问题进行商议与决策,对各系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各系建有完备的教学基层组织,就具体教学工作进行商议和决策。学院教学督导组协助教学院长检查和督促教学工作。院系领导听课、中期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同行互评等是我校多年来的常规制度,学院坚持认真执行。

学院各专业除了按照学校要求参加校内专业评估、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外,土建类3个专业2007年以来坚持参加住建部评估(认证)工作。每一轮评估(认证)工作中,参评专业都会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进行反思,并在评估专家的建议与指导下积极实施改进,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随着住建部各专业评估逐步纳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学院正在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全院推行基于结果导向、以学为中心、持续改进理念的专业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专业办学持续改进制度、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制度、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等。

五、 学生学习效果

(一) 学生学习效果

人居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竞赛。2023-2024学年学生共参与国家级赛事10项,获得各级奖励14个;参与省部级赛事17项,获得各级奖励22个;参与校级赛事14项,赛事涉及创新创业、学科专业、体育、艺术等等。

各年级学生通过评优获国家级奖励34人次;获校级及社会奖励80人次。

本科生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银奖1项。

本科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OpenBIM竞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本科生获得西安交通大学2024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项。

(二) 毕业生去向及用人单位评价

2024届本科毕业生102人,结业11人。40人选择国内升学。14人选择出国出境,3人入选选调生,31人签约就业。其中签约企业的有19人,单位有:中建四局。中建三局。招商银行、格力等,占比61%。

根据专业评估和参加的调查数据,我院毕业生在土建、环境行业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比较突出的特点是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扎实、宽厚,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高,能够很好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很好地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特别是在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方面表现突出,毕业生在企业工作5-10年大部分达到技术骨干水平,并逐步走上管理领导岗位,创新精神、组织协作能力强,能够在关键时候委以重任、攻坚克难。以中建三局副局长侯玉杰、朱海军、郑胜为代表的土木校友领军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交大土木人的使命和担当。

六、 特色发展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是国内第一个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念,由土建类专业和环境类专业组建的实体学院。经过整整十五年的发展,坚持贯彻“人居环境显特色,学科交叉谋发展”的发展宗旨,逐步形成了如下的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我国城镇化建设需求,面向未来国家经济主战场,以“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类”进行大类培养,在继承现有土建与环境类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新工科改革,在开设新专业(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时、同步推进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围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核心技术和人才需求,打破传统专业壁垒,以培养学生解决智慧城市复杂工程问题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设置跨专业的通识课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本专业从业能力的同时,能够在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跨专业的开拓、创新和引领性的工作。

近年来,学院抓住“新工科”改革契机,大力推进专业融合,结合土建、环境、信息科学多专业交叉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路径,与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以面向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军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在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表现出我校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优势和西部引领作用。

七、 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院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1、促进高质量教学成果产出

近年来,学院在绩效考核、岗位考核方面实施了激励政策,教改项目数量快速提升,取得了国家精品课、教学成果的历史性突破,但在高质量教学成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院将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在教改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培训,加快推进教学亮点业绩的产出。

2、加强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作用

面向本科生学业问题学生数量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脱节等问题,学校本科生院和教务处分别发布了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相关规定。学院将在学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现状问题,制定细则、具体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度要求,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

3、推进“菁英班”建设

随着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年开始招生和19版、23版培养方案的推行,人居学院面向智慧宜居城市建设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已经在校内得以落地实施。为了体现面向未来、问题导向、开门办学的指导思想,学院将积极推进“菁英班”建设,与优秀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合力打造高水平“政用产学研”平台,拓展多元化、多层次合作办学模式,提升育人水平和行业影响力。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20241220

附表

表格1-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院在校生

本科生

专任教师

本科生师比

1002

417

143

2.7:1

 

表格1-2 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教师数量

39

72

32

4

 

表格1-3 专任教师岗位类别

岗位类别

理论

实验

教师数量

143

0

 

表格1-4 专任教师年龄层次

年龄

20-30

30-40

40-50

50-60

60+

教师数量

16

65

39

17

6

 

表格2-1 教师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赛事名称(级别)

获奖等级

获奖数量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百名教师大练兵”

二等奖

1

表格2-2 教改项目获批情况

教改项目

级别

类别

面向“新工科+智能建造”需求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要点探究(岳焱超)

校级

青年

人工智能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角色研究(韩杰)

校级

青年

融合“理论-实践-思政”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开发(徐晗)

校级

青年

人工智能赋能《大气物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彭友兵)

校级

智课(一般)

人工智能赋能《土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与创新(廖红建)

校级

智课(重点)

多能互补综合实验系统建设实践

校级

实验实践类

大学生公益类项目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研究--基于无止桥公益团队建设

校级

创新创业类

新工科视域下“政校企”多方协同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学系低年级实践课程为例

校级

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常规项目)

 

 

教改项目

获批进展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立项

获批2项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改革(“智课”)专题研究项目

获批2项

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常规项目)

延期1项

 

表格3-1 学生参加竞赛获奖情况

赛事名称(级别)

获奖等级

获奖数量

第三十届“全国高等学校人居环境学科奖”(国家级)

一等奖

1

“汉钟精机杯”第十八届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竞赛(国家级)

二等奖

2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 OpenBIM 竞赛(国家级)

一等奖

6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 OpenBIM 竞赛(国家级)

二等奖

4

“启润绿城杯”2023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国家级)

一等奖

1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

一等奖

2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

三等奖

2

全国大学生城市建筑环境设计大赛(国家级)

二等奖

1

中国创意设计年鉴(国家级)

银奖

1

第十三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国家级)

三等奖

1

2024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测绘技能竞赛(机载激光雷达虚拟仿真比赛非专业组)(国家级)

二等奖

1

2023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国家级)

入围奖

1

“盈建科杯”2024陕西省第七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暨全国第十七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陕西省分区赛(省级)

特等奖

2

“盈建科杯”2024陕西省第七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暨全国第十七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陕西省分区赛(省级)

一等奖

4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省级)

三等奖

2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陕西赛区(省级)

银奖

1

2024年陕西省第二十届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团体赛(省级)

第二名

1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级)

三等奖

1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省级)

二等奖

1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A类)(省级)

二等奖

1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A类)(省级)

三等奖

2

第三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省级)

三等奖

1

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

三等奖

1

2023年第一届西北地区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省级)

一等奖

1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省级)

一等奖

1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省级)

二等奖

3

第三届大学生历史建筑调研竞赛(省级)

优秀奖

1

“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省级)

三等奖

1

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

二等奖

1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 Certificate of Achievement(省级)

二等奖

1

2024第12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省级)

三等奖

2

西安交通大学第五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校级)

一等奖

5

西安交通大学第五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校级)

二等奖

4

西安交通大学第五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校级)

三等奖

4

西安交通大学第五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校级)

银奖

1

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

银奖

1

第十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

铜奖

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校级)

一等奖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校级)

二等奖

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校级)

三等奖

7

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校级)

优秀奖

1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校级)

银奖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校级)

铜奖

2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校级)

一等奖

1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校级)

二等奖

1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校级)

三等奖

2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校级)

优秀奖

3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龙狮争霸赛(校级)

三等奖

1

西安交通大学第十届职业规划大赛文治书院“啄木鸟杯”(校级)

优秀奖

1

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格兰富杯”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校级)

优秀奖

1

大学生国防科学知识竞赛(校级)

一等奖

1

第三届大学生历史建筑调研竞赛(校级)

优秀奖

1

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羽毛球公开赛混合团体(校级)

第一名

 

2024年“雁塔杯”羽毛球赛团体赛(校级)

第三名

1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文创周边产品设计竞赛(校级)

一等奖

3

西安交通大学 2023~2024秋季篮球联赛(校级)

第八名

1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校级选拔)

银奖

1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校级选拔)

铜奖

3

 

表3-1.1学院指导学生获奖名单

赛事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数量

学生(指导老师)

第十四届“挑战杯”国赛获(国家级)

全国银奖

3

蓝旭

第十二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

金奖

1

蓝旭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基于集中连片保护的传统村落群组关系解析与分区方法研究——以韩城市为例)

二等奖

1

马玉莲(齐应涛)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果树的病虫害精准识别系统开发)

三等奖

1

武琛昊(罗冬)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基于 MXenes 复合材料的二氧化碳气肥生产装置)

三等奖

1

任浩源、马静静,于欣钰,张耀威(张猛,王俊淇,李旭祥)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传统民居建筑特征识别研究)

优秀奖

1

陈敏、王煜洋,胡宇泽,冯周(齐应涛)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中深层地热能供暖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核算及软件开发)

优秀奖

1

曲镝树、靳嘉诚,林东艳,潘一城,刘颖,闵恺文,王浩宇(贾国圣,金立文)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陕西省典型农村住宅统计模型构建及供暖能耗优化研究)

优秀奖

1

李鑫荣、王一涵,王维岳(罗昔联)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寒冷地区建筑能源系统的动态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

优秀奖

1

卢佳荣、王一涵,张钰昆,朱志程,张一哲(王赞社)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绿色宜居村镇目标下陕西省农房能源系统评价研究)

优秀奖

1

林东艳、宋林泉,曲镝树,
侯兰雅,吴炯辉(孟祥兆,马从付)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基于高温焙烧钾长石产钾的针对反应助剂以及反应条件的研究)

优秀奖

1

刘晨、路翔东,曹越(陈美娟)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助力与阻碍探析——以杨凌蔬菜大棚为例)

优秀奖

1

沈佳辉、曾小雨,王茜钰,王彤旭,雷密皎,李佳雯(薛华)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赛道(安固科技-工业建筑智能设计及运维系统)

优秀奖

1

高倩、刘向宏,季均都,王玟臻,王晨阳,吕航,闫洪祥,王亚晨(孙清,齐浩)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声声步西——“宣讲+研学”造血式赋能西部就业)

银奖

1

张宇航、刘沐晨,李梦越,穆芊润,纪洁,王惠莹,邱秀之,曾威(陈晨)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富碳新苗--高品质农业大棚作物推动者)

银奖

1

马静静、任浩源,张耀威(王俊淇,张猛)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净水回田——庭院湿地助力乡村振兴)

银奖

1

胡彬雄、李涛,肖宁宁,张楠,杨晔,刘美伶,董莹莹,郭舫(王文东)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海风科技—新型风电结构智能设计及性能分析系统)

铜奖

1

刘向宏、赵一茹,王浩伟,杨斯凯,马雨菡,曹瑞,杨子煊,宋崟瑄,王亚晨(孙清)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盐土金地——绿色唤醒沉睡的土壤)

铜奖

1

张帅、马静静,刘香君(王俊淇)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拟墨生戏”非遗数字化传播项目)

优秀奖

1

樊添艺、李鑫荣,王靖瑶,单依颖,杜金羽(竺剡瑶,石峰)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塞亚体育 重力实验室)

优秀奖

1

陈瑾琳、李佳慧,胡慕赟,梁锦华,刘烜帆,边钰璐,韩蕊潞,殷苇锋(陈龙伟,乔亚男)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草台导航——基于AR的室内导航平台)

优秀奖

1

刘皓宇、赵云曦,赵乐乐,吴东儒,陈晖曜,孟扬,杜旭阳,骆彦(张钰曌)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基于热需求响应的大型集中供热系统的智慧调控)

优秀奖

1

徐鲁橹、侯兰雅,谢荣耀,张旭瑞,冯佳宁,张昱(徐晗)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安固科技-工业建筑智能设计及运维系统)

优秀奖

1

高倩、刘向宏,季均都,王玟臻,王晨阳,吕航,闫洪祥,王亚晨(孙清)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宿于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一键式乡村民宿产业咨询软件)

优秀奖

1

牛宇飞、陈思佳,邓盈盈,宋忠谏,李政欣,毛在冉,曹江峰,徐瑛悦(王宇鹏,张定青,石峰)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中医农业技术在农作物健康生长和高效生产中的推广及应用)

优秀奖

1

石乙乔、王雪婉,田宝嘉,綦玥彤(金鑫,郭伟,况国高)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妙算人员画像精细化运营管理平台)

优秀奖

1

王雪婉、杜有易,石乙乔(郭伟)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赛道(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城市立面材料选取策略开发)

优秀奖

1

高喆、刘颖,贺雨萱,武筱然,潘书馨,唐妤菲(王宇鹏)

第三十五届“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企业专项赛(海风科技-风电结构计算专家)

二等奖

1

刘向宏、王亚晨,吕航,宋崟瑄,杨子煊,季均都,盛铭(孙清,齐浩)

“长安银行”创新专项赛(绿色宜居村镇目标下陕西省农房能源系统评价研究)

三等奖

1

林东艳、宋林泉,曲镝树,侯兰雅,吴炯辉(孟祥兆,马从付)

“中联西北院”创新专项赛(虚拟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与显示中的应用——以大雁塔为例)

二等奖

1

宁可/周珺童,苏蔻尔,吳俞頡,杨安泽 ,毛启承(张钰曌)

“中联西北院”创新专项赛(城市更新视角下文化集市空间的地方性特征感知研究——以中国西安八仙庵为例)

三等奖

1

马玉莲/郑越,孙庆鑫,张正通(齐应涛)

“中天钢铁”创新专项赛(安固科技-工业建筑智能设计专家)

一等奖

1

刘向宏/王亚晨,吕航,盛铭,季均都,高倩,戈智博,王玟臻(孙清)

 

表格3-2 学生评奖评优情况

奖项名称(级别)

获奖(评优)等级

获奖数量

奖学金(国家级)

8

奖学金(国励志)

16

奖学金(土木与建筑发展基金)

6

奖学金(校级)

一等奖

5

奖学金(校级)

二等奖

7

奖学金(校级)

三等奖

60

奖学金(彭康奖学金)

1

奖学金(筑梦奖学金)

1

奖学金(燕宝奖学金)

2

助学金(国家级)

10

社会活动先进个人

8

优秀学生(校级)

43

优秀学生干部(校级)

13

 

表格3-3 学生毕业论文评优情况

毕业论文评优级别

获评数量

优秀毕业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