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院是要通过新体制,激发青年学者和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家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2010年12月17日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时,任晓兵教授对研究院发展的定位。
时光荏苒,走过五年发展历程,如今的前沿院已成为高水平成果产出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一个焕发国际魅力的“学术特区”。2014年,前沿院获得中组部、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发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学术特区”锋芒显露。
瞄准前沿硕果累累
前沿院拥有很多响亮的代名词,“学术特区”、“科研硅谷”等,这些都源于前沿院显著的科研业绩。截至目前,前沿院已争取到项目经费5500万元,包括973首席项目、青年973首席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2项,青年项目20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等,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搏击国际学术前沿。
仅历时5年,前沿院在世界同研究领域中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其高水平论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表现不俗。2015年1-10月,前沿院已在高水平国际一流期刊(IF>7)上发表论文31篇,超过学校2014年全年同类论文总和,为西安交大理科建设贡献了前沿力量。
前沿院还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以西安交大为主导的科研成果首次登陆《Chemical Reviews》(影响因子41.298)、《Angew.Chem.Int.Ed.》(影响因子13.734)、《Neuron》(影响因子15.9)。曾小明、郑彦臻、杜亚平、任晓兵等老师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任晓兵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论文,迄今引用592次,在超过10.4万篇同领域论文中被引次数位居第二。
博采众长人才济济
前沿院聚集了一批学科领军人才、青年学者,孜孜不倦攀登科研高峰。目前,44名教师队伍中包含4名外籍院士、9位领军教授、1位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院士和具有国家级称号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3%,外籍教师比例为25%。
为何前沿院能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任晓兵告诉记者,“前沿院提供发展的舞台,让学者在学术天地自己做主,这点对人才非常有吸引力。”的确如此,前沿院采用国外高校普遍认可的教师Tenure-track(终身教职评定)聘任制,配套相应的评估、晋升机制,健全的教师成长制度,带给教师明确的发展方向,极大促进了教师积极性,激发了潜能。
“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学者发展的地方,能释放活力,碰撞灵感。”鲁广昊2014年9月从美国麻省大学归国加盟前沿院,他说,前沿院最吸引自己的地方就是完整和领先的教师培养体系,对教师成长很有帮助。
“我们提供土壤与养分,等待种子发芽成长。”任晓兵教授说。
学科交叉思想交锋
“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科研世界,多学科交叉让思想碰撞,创新由此而生。”郑彦臻说。研究导电多孔分子的他和研究水凝胶聚合物的何刚开展了多项学术合作,进展顺利。“与其他学科老师交流,很容易找到学科交叉点,而且在交叉领域下产出的成果往往应用前景广阔。”
前沿院是一所融汇多学科的研究院,走进前沿院,总能见到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在热烈讨论,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思维和科研方法,推动了高水平成果的进展。
除了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培训交流会,畅谈研究进展外,前沿院特别设立了“科研种子基金”,鼓励、支持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科研种子基金”由不同学科、领域方向的学者共同申请。多学科材料中心的鲁广昊便与材料物理中心的王昭共同申请了《具有体相载流子的多组分高分子晶体管》基金项目,目前已观察到阶段性研究成果,制备出新型晶体管。
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为教师提供交叉学术平台,也帮助学生开展多样学科交流。高温气相催化实验室的博士后李静进入前沿院学习已3年了,她的研究方向是高温气相催化,以稀土氧化物材料为基础。原本李静主要研究该材料的气相催化性能,如氧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还原等反应性能,进入课题组后,结合同学在电化学、有机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李静与同学合作研发了该材料众多新性能,如产氧、烯烃加氢等催化性能,拓宽了二氧化铈在各领域的工业应用价值和前景。
国际接轨创新不止
前沿院不仅在人才引进、体制创新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在学生培养方面也是国际标准,致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在前沿院,学生的课题讨论、学术报告、科研报告、考核、毕业论文等重要环节都要求使用英语,前沿院也为学生提供多方渠道,参加国际会议,进入国外著名学府交流深造。博士生周超曾应邀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的国际会议能源、材料、与纳米科技2013年度春季会议上作30分钟特邀报告。2015年9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第10届欧洲马氏体相变会议上,博士生王文佳学术报告获得“最佳学生报告奖”。
前沿院倡导学生尽早开始科研工作,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2015年1-10月,在前沿院发表的31篇IF>7论文中,有26篇的第一作者是学生。已毕业的博士生张祯、纪元超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的身份在物理学旗舰期《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论文,其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博士生王文佳于2011年求学于前沿院,她说:“多学科交叉模式让我受益匪浅,也培养了我对科研问题的深度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前沿院是一个国际化的环境,在这里能听到有很多知名学者的学术报告,并有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
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成长计划等等,都是“学术特区”的特色“法宝”。“我们广泛汲取世界各地高校的优秀经验,只要是对前沿院发展好的经验我们都会学习。可以说,现在前沿院的发展机制是汲取、综合很多高校发展经验后形成的。”展望前沿院未来发展,任晓兵教授信心满满:“前沿院一直追求卓越,致力实现科研、教学培养的‘全面、全链’跨越发展,为学校发展出力添彩。”
以上全文转载自交大新闻网,作者:张玥,原文链接/xjtu/mu_news/info/1033/60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