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西迁,是交大师生在国家需要时毅然离开繁华的十里洋场奔赴大西北的义无反顾,是一代代交大人扎根西部,为国家、为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科学教育发展贡献力量的艰苦奋斗,六十余载历史,谱写了“胸怀大局 无私奉献 弘扬传统 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西迁精神的谱系中,永远闪耀着的一群美丽的身影,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胸怀大局,无私奉献,扎根西部,奋斗不息,在各自岗位上不忘初心,追求卓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当代女性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和爱国奋斗的崇高精神,为西安交大这个大家庭铸入了坚韧灵魂,也增添了许多柔情,她们就是西迁女教职工。
数十年来,她们在各自岗位上以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彰显了交大女教职工为学校发展、为西部建设、为国力提升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自觉担当,走下工作岗位,她们仍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关注学校发展变化,她们永不停歇的奋斗与奉献就是对西迁精神的最好传承。
盛剑霓:爱国爱校顾家的“乐观主义者”
乐呵呵,满脸笑,精神好,这是盛剑霓老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衣服收拾得干净利落,绝不让人猜到她已89岁高龄。“保持良好心态,乐观地生活”,这就是盛老师年轻的秘诀,乐观,正是因为这种特质,她完美担负起在工作上、生活上、家庭中的多重身份。
从教57年,盛剑霓老师兢兢业业,执着追求,退休以后,仍无偿为研究生授课3个学期,并担任学院督导组专家,关心学院课程建设和青年教师成长,直到80岁才离开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盛老师对既严格又宽容,她会因为专业知识和学生“争吵”,也愿意给犯错误的学生检讨改过的机会。对于教书育人,盛老师有自己的坚持,她说“教师的知识储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爱国爱校的精神”。
几十年来,她的行动也始终证明着这一点。对于西迁的安排,盛老师不仅随时听从学校调遣,还主动帮助做一些思想上有波动的西迁家属的思想工作。离开上海时,小女儿才一岁,为专心工作,盛老师将孩子留在上海,怀揣着和母亲、兄妹、孩子的一张 “合家欢”独自前往西安。谈到西迁,盛老师没有提到当时的条件是否艰苦,而是高兴地说起,离开潮湿的上海,手脚就再也没长过冻疮,虽然学校迁到了西安,但校园里还是熟悉的同事、学生,学校为孩子安排了全托的幼儿园,为照顾师生口味,政府特供大米,食堂也为师生们准备了南方风味的食物,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人心安定,盛老师感慨道,“只要上下一条心,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觉得有什么艰苦”。离开工作岗位以后,盛老师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老伴,坚持读书、养生,偶尔也做做家务锻炼身体,她说“现在的生活很好,我要把自己照顾好,不为国家、为学校添麻烦。”
谈到家庭,盛老师说到,建设好家庭,教育好子女,女性的作用很重要,要做好家庭的主持人。她强调,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树立良好榜样。盛老师说,劳动让人快乐,于是,家里里里外外她都一手操持;她秉持生活应节俭不浪费,衣服穿坏才会换掉,卧室门前齐齐整整挂着的一件八十年代风格的灰色格子上衣证实了这一点。盛老师毫不讳言自己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不同的角色,好好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俞察:一生为了教育,我从未后悔过
“我是一名教师,哪里能拿粉笔,哪里有讲台,哪里就是我的家,所以我抱着8个月大的女儿,和婆婆、侄子一起高高兴兴跟随西迁大军来到了西安”,俞察老教授回忆西迁经历时,这样说到。那时,她的爱人刘子玉老师借调到了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筹建绝缘专业,西安也需要她这样的专业教师,所以,俞察老师毅然与爱人同行。从此,俞察老师在西安交大的讲台上度过35个春秋,直至最后一批研究生毕业。
60年代初期,国家面临严重自然灾害,在自己患病,孩子早产,喂养孩子的一杯羊奶都无法寻得,生活有些难以为继的时候,俞察老师也曾考虑是否要调回上海,因为爱人刘子玉老师是借调到西安,调回去也是顺理成章的,但为了留在教师队伍,为了留在挚爱的讲台,继续从事热爱的专业与教师生涯,俞察老师一家最终还是决定留西安。直到1962年,困难慢慢好转,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俞察老师又全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也因此难以照顾到家庭和孩子,他们全靠婆婆照料。直到现在,大女儿还“抱怨”说,小时候从母亲那里获得的陪伴太少,所以她早早地就懂事了,很多本应大人解决的问题她很小就学会独自解决,也因此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性。正因为家人的帮忙,孩子的懂事,俞察老师夫妻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扑在事业上。
向科学进军,用知识、用技术报效祖国,这是俞察老师的拳拳爱国之心,这不仅仅是源于家庭的教育,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每一个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选择。把青春、把生命献给教育,俞察老师用一生践行着的自己的誓言。看着教研室从西迁时的“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招兵买马,发展成为管理学院,从两个办公室建设成为一栋大楼,为国家建设培养了成千上万名优秀人才,俞察老师满是感慨,“专业的发展里有我们的汗水,也有我们的成长,培养了学生,成就了自己,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我从未后悔过。”
“从未后悔过”,这五个字,在与其交谈的一个小时里,俞察老师说了三遍,她的青春,她的理想,她的事业、爱和家庭,都与教育事业水乳交融,她向我们展示了一名知识分子为国家和教育事业无私忘我的高尚情怀,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俞察老师最后说道,新时代女性,拥有更好的教育,更多的机遇,要将国家发展、个人事业和家庭命运结合起来,国富才能民强,年轻人要不负时代,不怕吃苦,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生活。
胡奈赛:饮水思源不忘传承
胡奈赛老教授,这个名字对于交大很多学生、教师而言,是熟悉的,即使她已退休二十几年,因为她的名字已经与西迁精神、与交大传统紧密联系。
1957年,年轻的胡奈赛老师踏上了西行的列车,补充西安部分基础课辅导教师的不足,成为物理教研室的一名助教,“国家培养了你,叫你去哪儿你就应该去哪儿”,这句简单而朴素的话语伴随着胡老师的西行,成为她一生最好的注解。胡老师回忆说:“当时的西安由三句话可以概括:电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可见迁校之初师生员工面临的艰苦条件,那时,为了采购设备,年仅二十四岁的胡老师辗转全国多个城市,曾因为安全问题彻夜睡在车站候车室,也曾因挨饿受冻患上胃病,但她没有退缩,她说,个人、小家要服从国家、大局,把你放在什么位置,就要坚守岗位,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挪一棵大树,如果毁坏了树根,树根就无法生长,大树就不能成活。搬迁一个当时已有60年历史的交通大学谈何容易。交大的优良传统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弘扬传统’才能使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是胡奈赛老师在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纪念出版物《耄耋回望青春》一书中留下的一段话,为了将交大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退休二十几年来,她仍坚守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因为这是她热爱的工作,也是她想要承担起的责任。
退休后的胡老师活跃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各项工作中,负责青年教师的跟踪培养,她凭借着对教学改革的独到见解和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丰富经验,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继续发挥作用,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传授授课经验,“我的老师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传承下来,这也是交大血脉传统的一部分”,胡老师坚定地说到。除此之外,胡老师作为西迁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也是“思想交大”老年宣讲团的成员,经常受邀走进学生院系、学生党支部、学生社团开展交大校风校史专题讲座,“饮水思源”“爱国奋斗”,这是她说得最多的内容,将她经历的西迁故事,她理解的西迁精神、爱国情怀讲解给年轻的学生们,“饮水思源,不忘来路,方得始终”,胡老师对学生这样说到,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交大历史,传承交大优秀精神,让交大这颗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莫珲:交大热心人
莫珲老师是一个热心人,这是她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印象,84岁高龄的莫珲老师,每天读报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发展,关心社区邻里,关心青年教工和年轻学子……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条新闻都有可能引起她的思考,她热爱生活也热心生活,她以自己的行动表达着这一份关心和热爱。
和莫珲老师交谈时,她随身拿出从报纸上剪下的一条关于女职工产假期间生育补贴的新闻,因为这一条政策,引起了她的关注,她正想着如何反映自己的意见。反映意见建议,这是莫珲老师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她将平时观察到的、了解到的问题,涉及家属区管理、学校发展等各个方面,写成一封信,递交给张迈曾书记,希望能为学校发展建设多贡献一点正能量。谈到学校的工作,莫珲老师仿佛有提不完的想法,她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关怀,关心工作要“做到家”,希望学校关心青年教工在子女管理与工作冲突上的实际困难,希望新近退休的老师能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校史、了解西迁精神等方面发挥作用……
莫珲老师将自己的热心与关心分享给每一个她关心着的人。楼里有独居老人年龄大,腿脚不便,莫珲老师便经常上门探望,帮老人取工资条,去社区办理事务,去银行取钱……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为老人们送去了更多温暖,也让邻里更加和谐。 “夏天最好不要爬华山,夏天天气变化快,随时可能会出现云雨、闪电等,威胁生命安全”,莫珲老师一次次提醒年轻的学子们,因为同事家十几年前的一段惨痛经历,暑假攀爬华山的孩子遇上了泥石流,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她总是希望多给学生提个醒,让年轻人少走弯路。
“革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莫珲老师这样总结自己一生的事业,1956年5月,莫珲老师调入交大校长办公室工作,5月下旬作为第一批行政人员奔赴西安开展工作,前后在校长办公室、人事处、动力系办公室、校办外事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部门工作,不论是身在哪一部门,从事什么工作,莫珲老师都全力以赴,退休后,她仍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关心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这是交大西迁老前辈们一生的无悔誓言。六十二年光阴流逝,西迁女前辈年华老去,却在交大西迁的征途中留下了属于她们的历史印记,她们永葆一颗爱国爱校的赤子之心,为学校、为教育、为下一代尽心尽力,身体力行传承着交大的优秀传统;逝去的光阴让她们青春不再,却让她们的魅力在岁月的打磨中历久弥新,更加璀璨夺目,她们是每一位正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女性的行动楷模和精神榜样,也是充满正能量的离退休人员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