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向西迁致敬,向西迁老同志致敬,不忘初心,永远奋斗。学工部组织辅导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扬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撰写致敬文章,讲好西迁故事,做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扬人。
让我们拥有“精神的人生”
文治书院 刘瑜
国学大师钱穆将人生分为三境界,即物质的人生、社会的人生和精神的人生,并认为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有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即精神世界的满足。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仅仅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你所期望的“公平、正义、友善、互助”等等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状态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彼岸。
中国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就有实现“精神的人生”的历史使命,《礼记·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多少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不仅高声疾呼,并亲自践行,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掀起了推翻满清腐败统治的浪潮,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共产党人不为自己,只为建立一个美好的新社会,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的社会,能够将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人生就是“精神的人生”!
钱学森校友面对美国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毅然放弃而选择回国,就是因为他觉得实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要远比个人生活的满足重要的多。他面对艰难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却显得极其快乐,因为他正在实现他“精神的人生”,从内心感受到无比的激动和兴奋,这种幸福远比物质生活的满足更为充实。
同样的,交大人在国家需要为祖国的西部建设做出贡献的时候,老交大人没有犹豫,而是积极投入到西迁工作中,1955年决定西迁,1956年9月10日在西安召开新生开学典礼,因为老交大人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己任,他们也在追求“精神的人生”。西迁人凝聚了思想、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为西部大地上带来了一所一流大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整个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同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西迁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积极践行。
艰苦的年代虽然已经远去,人们的关注点从国家民族危亡转移到个体身上,人人都想着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好点,生活水平更高一点,物质的条件再好一点。物质生活固然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未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只有精神的满足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普通老百姓对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在日益增长,也在追求精神的人生。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理应在这些方面做出典范,应该追求“精神的人生”。
作为交大人,学习和传承西迁精神,就是在弘扬爱国主义,就是在追求“精神的人生”。“精神的人生”,超越了低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但这并不是让人把物质和利益这些涉及个人切身权利、自身价值的东西全部舍弃,而是要让人们在想到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想到他人,除了有“私心”之外还要有“公心”,要在“大我”与“小我”之间找到平衡,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乃至国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