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向西迁致敬,向西迁老同志致敬,不忘初心,永远奋斗。学工部组织辅导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扬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撰写致敬文章,讲好西迁故事,做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扬人。
西迁望,初心常,牢记使命续荣光
励志书院辅导员 沈飞跃
时光回溯到62年前,1955年4月7日晚,交通大学接到西迁的电话通知,8日就进行部署。5月赴古城勘实地,10月动工建房。1956年6月入住,面向全国招生,8月正式上课。交大师生动作快、组织严、标准高,坚决服从祖国安排。
62年前,即将踏上西行专列的交大师生,再次回望上海徐家汇,是否也在心里吟唱诗篇。他们心里坚定自己的选择,“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祖国有召唤,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1955年底交通大学在册教师556人,迁来西安341人;1956年底交通大学在册教师737人中,迁来西安537人。1954级、1955级迁来西安的学生共计2291人;1956年的入学新生2133人全部在西安报到就读。
1956年至1957年,运送西迁物资的列车装满700多个车厢。1956年全校藏书约19万册,至1957年10月,运至西安的图书14万余册。1959年,西安交大馆藏图书50.71万册。
1956年至1959年,迁至西安的实验室有25个,面积较上海时扩大3倍以上,同时迁校过程中还新增实验室20多个。
西迁意味着创业,西迁,就是要以高涨、持久、永不磨灭的激情,投入祖国西部的开发与建设,在大西北的山川莽原间孜孜不倦地耕耘、播种和收获,建成中国一流大学,并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
62年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交大师生搏击、攀登与创造,收获、传承与升华,他们以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地报效祖国人民,筑成西迁精神的巍峨丰碑。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2014年6月,西咸新区考察选址;2015年5月,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揭牌;2015年8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项目正式启动;2017年11月20日,创新港教学科研板块159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全面封顶。
相似的历史轨道,相同的历史速度。交大师生牢记使命,将西迁精神熔铸到创新港这个平台上,“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在新的历史平台上再出发,引领“双一流”建设。
62年后,有些人故去了,有些人头发白了,但“西迁精神”却青翠依然,我们对西迁精神也有了新的解读和继承。大干、实干、苦干,在全校上下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火热奋斗氛围,交大人蕴含于心的西迁精神,已内化为一种自强不息、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广大教师是“引路者”和“守望者”,要充满热爱、坚守情怀、增强本领、积极有为。处于伟大的时代,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我辈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传承西迁精神,为建设“双一流”凝聚力量,是我辈人担当的历史重任。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把西迁精神内化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自身素质的建设,提高在政治传播意识、形象塑造、沟通技巧、演讲辩论、新媒体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把“德”的要求体现在高等教育全过程,人才培育各环节。按照总书记所说的“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现在更具指导意义。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精勤育人、追求卓越,办出中国最好的大学,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定历史选择,续写荣光。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