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头版】一代交大人用满腔热血铸就西迁精神: 党让我们去哪里就去哪里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 2021-04-21 17:20   点击:

4月22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一周年的日子。去年的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继续弘扬好交大“西迁精神”,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杰出贡献。

“西迁精神”是什么?要从这所百年老校建校时说起。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同年同地,北洋政府交通部下属的4所学校改组完成,正式定名为“交通大学”。1925年,交大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共青团支部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高校最早成立的党团基层组织之一。百年间,交大始终紧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当时的迫切需要出发,决定将交通大学等一批沿海文教科研院所内迁支援西北发展。

面对突如其来的千钧重任,以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彭康为首的学校党委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交大7位党委常委中的6位、17位党委委员中的16位带头西迁。各总支、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身先示范,广大师生打起背包就出发。1956年8月,首批迁校的数千名师生毅然踏上建设大西北的列车。1956年9月10日,交大开学典礼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标志着首批搬迁任务完成。

彭康曾指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要牢牢抓住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在此理念的指引下,交大形成了一支信念坚定、革命经验丰富的党员队伍,他们成为创造西迁伟业的中流砥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歌唱祖国》是西迁时交大学生最喜欢的歌曲,慷慨激昂的旋律总是能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6年,22岁的胡奈赛刚从机械系毕业,就与老师、同学们踏上满载歌声与希望的西迁专列。从此,她成为交大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亲身经历了大树西迁、扎根黄土、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过程。几十年来,胡奈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恳奋勉,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专业领域内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本应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胡奈赛,仍坚持退而不休,继续担任学校督导组专家,一干就是15年。2018年,她又作为“西迁精神”宣讲团一员,赶赴全国各地,同当年的老同事一道奉献了200余场精彩宣讲,覆盖听众6万余人。她用实干精神诠释工作,用辛勤工作延续青春。

许许多多同胡奈赛一样的西迁学子,当年正是秉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每当提起西迁往事,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们仍是激情满怀:“国家叫迁我们就迁!”“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这看似轻松平常的话语背后是西迁人一生无悔的奉献,是对党和国家忠贞不渝的爱。

在学校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后一批民主党派身份的学科带头人物,如陈学俊、王季梅、阳含和等纷纷要求加入共产党,更有著名教授殷大钧80岁时光荣入党,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争取重新入党,终身为党的事业去奋斗”的诺言。

交大对党忠诚、爱国爱民、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也在西北生根发芽,在延安梁家河、照金,不时会有一队年轻人踏歌而来。交大的青年学者、学生正努力汲取这片土地的红色养分,追随西迁前辈的步伐,担负起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

2019年9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群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新时代,交大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传承“西迁精神”,勇担时代重任,向西再向西,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依托,建设好中国西部科教高地。

原文刊载于2021年4月21日中国教育报头版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4/21/content_593578.ht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