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成立,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Silk Roa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SRIICL)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在这十年里研究所不仅倾力于内部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系统性、前瞻性科研成果丰硕,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取得一定全球影响力,学科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外积极服务、参与国际法实践,在推动中国参与、引领国际法治,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的影响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他们的工作既得到了实务部门的赞许,并且在学界也收获了广泛认可。日前,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蔡丛燕教授在《中国法律评论》发表《中国国际法学者在国际法实践中的作用》一文中 就对SRIICL中的国际投资法研究团队在参与国际法实践中取得“积极效果”予以了充分肯定。
该篇文章在对国际法发展史、国际关系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学者参与国际法实践,尤其是中国学者参与中国法实践的可能性、必要性及迫切性。对比于中国学者参与中国国际法实践的不太乐观的一般现状,该文将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国际投资法研究团队作为中国学者参与国际法实践的成功案例予以推广。为此文章用大量篇幅详细梳理、分析了“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单文华教授国际投资研究团队”参与“中国的投资条约实践”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积极效果”:
其一:团队建设、广泛机构合作和前瞻性研究。“单教授在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组建了一支相当规模、实力强劲的国际投资法研究团队,同时与国际学术界、ICSID等国际组织,以及中国商务主管部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尤其是在2010年的国际比较法大会上,单教授作为国际比较法科学院成立后110年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总报告人,在其统筹下由来自20多个国家的投资法学者撰写的国别报告的基础上,做了题为“外国投资的保护”总报告,总结出了国际投资法的“趋同化”“平衡化”与“社会化” 的三个趋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二,中美、中欧投资谈判工作。“早在2000年,单教授就在《世界贸易学刊》上发表文章,率先呼吁缔结中欧BIT。在2005年出版的《中欧投资关系的法律框架:批判性评估》著作中,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主张。由于单教授在中欧BIT问题的前瞻性研究,2012年11月,单教授应邀在欧洲议会参加“欧盟一中国投资政策”专题听证会,并就中欧BIT问题作了题为《向欧盟一中国双边投资条约迈进》的法律报告。他是6位听证专家中唯一的法律专家和唯一的中国学者。2012年以来,单教授应商务部邀请作为首席专家参加了中美BIT多轮谈判。从对美方新文本的研究解析、到中方文本的起草研拟以及中方第一份国际投资条约谈判手册的研制的全过程,他率领的研究团队为谈判提供完整系统的专业和学术支持。在此基础上,他主持撰写的《美国2012 双边投资协定范本研究》《中美投资协定中方文本(专家建议稿)》《中美投资协定重要议题研究》和《中国国际投资条约谈判手册》(第一版) 等系列研究成果均已提交给商务部作为该谈判的主要参考。 其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得到了商务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
其三,能源宪章相关活动。“2015年,他(单文华教授)应邀请在能源宪章组织开展专题研究, 着重从法律等方面系统考察中国加入能源宪章组织的前景。其间,他向中国国家能源局等部门递交了《中国加入能源宪章条约的成本收益分析》的政策报告,为中国签署《国际能源宪章宣言》提供了直接的学术支持。2015 年6月,应能源宪章组织秘书处的邀请,他参加了能源宪章投资工作组会议并作了题为“中国能源立法与能源宪章条约的兼容性分析”的大会报告,主张中国应该加入《能源宪章条约》。”
其四,E15 Initiative项目中的“中国声音”。“单教授是E15 Initiative投资政策专家组成员之一。他积极地参与该专家组的活动。比如,他应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机构的约请,作为E15投资政策工作组专家,主笔撰写了作为该工作组核心任务之一的《迈向多边或诸边投资条约框架》研究报告,为世界多边和诸边投资条约的谈判研拟提出了一个基本理论和工作框架,得到工作组的高度评价。又如,2015年6月,他参加投资政策专家小组第二次会议并作了题为“创建多边或复边投资框架? ”的主题报告。”
文章综合以上四项工作,总结了该团队卓有成效参与国际法实践的三项因素:“第一,特定国际法学者拥有优秀的专业能力,尤其国际化的视野与经历。第二,强大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带头人的领导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团队能否充分地发挥团队优秀。第三,对外关系部门的开放性。”文章提出这三项要素对于回应时代要求,更好的响应中央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建设新型国际法学科中尤为必要。
此文章链接:http://www.chinalawreview.com.cn/article/20160419165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