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安交通大学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科学报】聚焦西安交大科研成果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19-12-13

 

12月12日,《中国科学报》04版综合新闻刊发两条科研报道,聚焦西安交大电气学院成永红教授课题组和人居学院程海教授最新科研成果。

合成耐高温薄膜电介质材料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成永红课题组从常见的易加工、低成本电介质材料——环氧树脂出发,通过研究其分子结构特征、宏观电场下极化机制及高温储能性能这三者的影响作用机制,设计出非对称聚醚胺—脂环胺分子链结构,并基于目前工业应用最广泛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合成了耐高温柔性环氧薄膜。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化学工程》。

有机薄膜电容因其超快的充放电速度、极高的功率密度、高工作电压、低损耗等特点,成为重要的功率型储能器件,在智能配网储能、直流输电、新能源汽车交直流变换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功率型电力电子设备运行负荷的不断增加及小型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薄膜电容的运行温度将不断升高。为此,开发高储能密度、高储能效率、高运行温度的有机薄膜电容对于进一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制于成本、加工性和稳定可靠性等因素,目前开发的高性能薄膜电容材料难以实现工业化应用。成永红等人研发的新型薄膜不仅成本低廉、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优异,同时具备优异的储能性能。

据课题组专家介绍,测试表明,该材料不仅能够在120℃下长期稳定运行,还具备优异的击穿自愈性能,可确保其在工业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j.2019.123662

石笋研究揭示撒哈拉曾是绿色地貌

西安交通大学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教授程海和合作者一起,研究了摩洛哥西南部温丁都因洞穴内3种石笋,其中记录了北非数千年的气候历史。他们由此揭示了数千年前,远在摩洛哥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更加湿润、植被更加繁茂。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数千年前,北非有充足的雨水,撒哈拉是一片湖泊而非沙漠。人类在绿色的地貌中捕猎大型动物,并在洞穴墙壁上描绘他们胜利的场景。研究人员已经拼凑出撒哈拉变绿的大致轮廓,这种变绿在距今9000—6000年前达到顶峰。但他们不知道绿色的撒哈拉向北延伸了多远,也不知道它在北部边缘延伸了多长时间。

现在,来自摩洛哥洞穴的石笋充分展示了这个郁郁葱葱的环境。这些岩石层中的氧同位素保存了该地区过去11500年的降雨记录。研究表明,当地在大约9000年前开始多雨,在大约4000年前开始干旱。这些岩层证实了西非夏季季风向北延伸到了洞穴。科学家现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了解整个地区的天气模式。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19GL084879

原文刊载于2019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报》04版

报道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3748

文字:中国科学报 张行勇 冯丽妃 付嵘编辑:朱萍萍

上一篇:【中国教育报】报道西安交大主题教育开展情况

下一篇:【陕西日报头版】西迁大树绽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