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在工科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修会”
会 议 纪 要
2021年5月27-29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在杭州成功能举办了 “工程伦理在工科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修会”。会议邀请丛杭青、何菁、赵学增、林晓青四位专家做特邀报告。邀请冯爱新(温州大学)、李云红(西安工程大学)、胡西川(上海海事大学)、孔寅(山东科技大学)四位教师做经验分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宋娟做了开场致辞与总结致辞。
专家报告
丛杭青(浙江大学教授)
主题一: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路径与方法
主题二: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思政微课“五步教学法”
主要内容:浙大已经将“课程思政”加入大纲中,系统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内涵,“课程思政能力”也成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常见的思政切入点有学科发展史、文化史、学科人物、社会需求、政策、抗疫、成就、思想史等等。课程需要宏观结构改造,站位要高,培养过程有“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四个阶段。课程目标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与价值目标”组成。素养与价值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引领)”三位一体。可以将课程宏观结构模块化,“寓德于教”--将知识点过程中把思政的事情完成。开发工程伦理的微课视频,将“视频+教学互动”。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
何菁(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开发及设计
主要内容: 工程伦理教育从“认识”到“内化”需要文化心理基础,建立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将工程伦理的西方案例转化为本土案例和有民族特点的案例,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正面的思想,如家国体制、工匠精神等,可以为我们借鉴。传统的案例教学无法让学生有代入感,“做事”与“做人”分离,学生收获少。而采用情景式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完成“识别-反思-内化-建构”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主动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赵学增(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机械工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工程伦理》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的导入
主要内容:哈工大将《工程伦理》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具体做法是将机械工业专业课程建设中将工程伦理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导入。学院将专业课程按照可否引入工程伦理将课程分为三类“较多、有、无”,让工程伦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经过统计,机械工业专业课程中90%以上课程都可以结合工程伦理。如:将温州动车事故加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说明设计缺陷造成事故;《机器人》课程介绍特种机械人中引入谷歌研发的“杀人蜂”等。哈工大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强化工程伦理教育,传播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科研兴国、使命担当。此外,学校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立奖励机制。
林晓青(浙大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
报告题目:工程伦理引导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能源专业为例
主要内容:首先是能源概述与现状、能源需求与环境伦理、能源利用中的伦理思考等,然后介绍了教学案例的选取原则,有思政要素、代表性、反映某个社会问题(现象)、可讨论性、可解决性(有解)、启发(警示)性。给出了以“邻避事件”的教学案例。最后谈总结了自己对《工程伦理》课程的体会:教学理念是哲学与工学相结合;教学团队是人文与工学相结合;教学方式是线上与线下相融合。
经验分享 (略)
互动交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