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法国的名门望族,没有婚姻,没有子女,学了十几种语言,游历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他获得过法国拿破仑勋章。

他在1976来到中国任教,从此扎根西部39年。

他是陕西省第一位获得永久居住权的外籍专家。

他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2015年10月10日14时05分,法籍老人——让•德•米里拜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

“让”,是朋友和学校师生们送给他最简洁的尊称。让的遗愿是,将遗体捐献给西安交大医学部。

遗体捐献用于科研10月14日上午10时,“中国好人”让•德•米里拜尔先生追思会暨遗体捐献仪式在西安交大医学部举行,让的亲友、一些市民自发来为老人送行。伴随着肃穆的乐曲,人们向让深深的鞠躬。“让,您一路走好。”

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孙天义、陆栋,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黄立勋,陕西省外国专家局副局长王武秀等领导及社会各界代表也来到现场,为让送别。原陕西省省长程安东、陕西省外专局等单位和个人为让敬献花圈。

捐献仪式上,老人生前所在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领导主持遗体告别仪式,与在场人员共同回顾老人生平事迹。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颜虹颁发捐献证书。按照老人遗嘱,让的遗体捐献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用于科学研究。

医学部副主任黄相怀说:“让•德•米里拜尔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坚持把自己遗体无私捐给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不但体现了他高尚人格,也是他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让生命的意义得到延续。西安交大医学部8000余名师生员工向让先生及亲属的高尚行为表示崇高敬意。”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让•德•米里拜尔先生热爱中国。当谈及让为什么放弃自己优越的条件待在中国时,和让认识已经三十年的荆宝荣女士动情地说:“让认为,中国人是他见过最善良的,他喜欢待在中国。”1976年9月,让受中国政府邀请,与当时法国驻华大使一起参加了毛泽东主席吊唁仪式。随后,按照中法文化交流协定,让原本可以选择到条件较好的北京、上海工作,他却选择了西北地区。此后,扎根中国39年,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

让•德•米里拜尔先生潜心育人。来中国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认真教授法语专业课程,悉心培养青年教师,为中国高等教育法语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爱生如子,诲人不倦,一批批学生学有所成,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全校上下的尊敬和爱戴。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王军哲在介绍让的生平时,说道:“让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事业,用尽心血投身于法语教育专业,带出了一大批法语教育的教师。”

让•德•米里拜尔先生著作等身。他对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喜爱,历时6年,完成了专著《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的研究》,在法国出版后引起学术界轰动。他还对中国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编著了《简明中医外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与传染病》等。他用法文发表了三十多种研究中国文化的专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汉学研究领域都树起了高山仰止的丰碑。    

让•德•米里拜尔先生热心中法友好交流。曾经帮助不少医生赴法国深造,还说服法国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奖学金。他这样做,就是希望更多的法国人了解中国,也希望中国人通过他了解法国。让数十年如一日充当着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正如亲友王钧所言:“让,你建造了两国友好交流的桥梁,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中国好人”是其一生最好的概括让•德•米里拜尔先生与人为善。他生活简朴,却用节省下来的费用无私帮助他人。据他的学生张成说,“让在生活中非常简朴,家里除了书都很少买东西。他平时只吃一点面包、牛奶和奶酪,价格便宜的方便面也是他生活的必需品。”让的很多老友在回忆起他的生活时,饱含热泪:“他来时,中国是处于很贫困的阶段,过了这么长时间,中国飞速发展,他还是过着那样的生活,把他的收入都用来帮助别人。”

工作时他把微薄的收入用于订阅法文杂志,购买教学设施,不断资助山区贫困学子读书,退休后他又把几乎全部的退休金用来扶贫济困,晚年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陆续为陕西石泉县13名学生捐资助学2万余元。为此,让被朋友们称为“乐善好施的洋教授”。

1997年6月18日,让获得了中国永久居留证,成为我省第一个获得在中国拥有永久居住权的外国人。当天,他在领证仪式上动情地说:“我要向所有使我有幸成为中国永久性侨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2014年5月20日,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女士拜访了让·德·米里拜尔先生,对他一生为教育事业的奉献和取得的成绩做出高度肯定;同年,让先后被评为“陕西好人”和“中国好人”,这就是对让一生的最高褒奖。

在西安交大医学部草坪,一座纪念遗体捐献人士的“大爱”石碑上,嵌上了让先生的头像:“著名国际友人让·德·米里拜尔(1919-2015)”,以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