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承和发扬钟兆琳教授执著于教育事业、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交大学子不断进取、追求卓越。钟兆琳教授逝世后,其子女遵嘱将他的部分积蓄赠予学校,西安交通大学以此设立了“钟兆琳奖学金”,用于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钟兆琳,1901年—1990年,男,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人,中国电工专家,号琅书。中国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1927—1942年担任交通大学电机系副教授、教授,1945年于交通大学任教授,并担任临时大学教务长,之后又相继担任交通大学电机系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钟兆琳是“中国电机工程师摇篮”的创建人之一,六十多年里教过交大电机系几乎每一届学生三、四年级的课程。他的学生中有不少都是我国电机工程及信息工程领域的骨干和主力,其中,褚应璜、丁舜年、张煦、张钟俊、罗沛霖、吴祖垲、屠善澄、汪耕、朱英浩、唐任远等都成为了共和国的院士,张良起和傅备篪(chí)成为共和国的将军。此外,旅居美国的自动控制创始人朱兰成、王安电脑公司创办人王安、光通信系统创始人田炳耕等著名学者都曾受教于他。而一位教授门下出了两位主席(一位科协主席钱学森,一位国家主席江泽民),更是广为人知,传为佳话。钱学森曾再三提及钟兆琳对自己的教诲,他的传略中写道:“在交大,非常感激两位把严密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起来的老师,一位是工程热力学教授陈石英,一位是电机工程教授钟兆琳。”
1954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钟兆琳教授积极赞成。1956年搬迁时,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病卧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钟兆琳表示:“上海经过许多年发展,西安无法和上海相比,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共和国的西部像当年的美国西部一样需要开发,如果从交大本身讲,从个人生活条件讲,或者留在上海有某种好处。但从国家考虑,应当迁到西安,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大学教师是高层的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西北人民。”因而,他踊跃报名,第一批到了西安。他的表率作用,鼓舞、激励了电机系及交大的许多教师、学生,为交大的成功西迁,作出了贡献。
1990年3月22日,钟兆琳教授在弥留之际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本人自1923年投身教育已有60余年,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教育、科技与人才培养以及工业化而努力……我愿将我工资积蓄的主要部分贡献出来,建立教育基金,奖励后学,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以遂我毕生所愿……祝祖国繁荣昌盛。”1990年4月4日,钟兆琳教授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在华东医院逝世。
钟兆琳教授倾其一生为中国电机事业、为交大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指导并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促成了我国第一家民族电机制造厂。成功地设计了分列芯式电流互感器、频率表、同步指示器等仪器仪表。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其启发式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欢迎,从事教育60余载,学子遍布海内外,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热忱欢迎每一位热心于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有识之士慷慨捐赠,无论轻重厚薄,都代表了您的一份心意,都倾注了您对教育事业发展及西安交通大学的深情厚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西安交通大学将永远铭记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