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陕西日报《为“先生”点赞》专栏报道一附院阮瑞霞工作事迹-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7-02-13 15:17:00 作者: 点击:

编者按  2月7日,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署名“三秦”撰写文章《尊重和爱护“先生”》在陕西日报刊发。文章以近期我省出现殴打医务人员事件为引子,倡导大家尊重和爱护传道授业和保障民族健康的“先生们”。 “师者,传道授业;医者,治病救人”!陕西日报遂推出系列专题栏目《我为“先生”点赞》,意在宣传报道我省优秀教师和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讲述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传播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2月11日,专栏刊登文章“我用爱弥合你的伤口”,深入报道了一附院门诊换药中心阮瑞霞副主任的工作事迹,展现了一个普通医疗工作者精诚仁爱的精神,诠释了一附院医护人员普通却不平凡的职业情操。全文如下:

2月8日,年味还未消散,西安交大一附院的门诊大楼里已是人流如梭。记者来到位于二楼的门诊部换药中心,阮瑞霞一边处理患者伤口,一边抬头匆匆与记者打了个招呼:“对不起,请稍等一会。”只见她熟练地给一位腿部糜烂性溃疡患者包扎伤口,同时叮嘱患者要注意的事项。

一个小时过去了,记者一边与患者交谈一边用眼神追随着阮瑞霞匆忙轻盈的身影。对每一位患者,她都一直面带微笑,与不同患者对话的口吻与叮嘱也有不同。在忙碌间隙,阮瑞霞刚顾上与记者说句话,又来了一位坐轮椅的女患者。这个患者是典型的糖尿病足患者。刚来时,患者已经属溃疡同时合并软组织脓肿、骨组织病变,脚趾、脚跟、前脚背局限性坏疽,如不及时治疗,脚就保不住了。换药中心对症治疗,不嫌麻烦,7个月里一共切了7刀,一个月切一刀。见记者感到疑惑,阮瑞霞解释道,因为脚皮肤里面的组织是一步步坏死的,要倒逼式抓住时机及时处理阻止坏死面的扩大。由于处理及时,患者的脚终于保住了。为什么对不同患者说话语气不同?原来,对有些病重的糖足患者,处理伤口时他们是没有知觉的,不知道疼,你说得轻了他们不疼就不在意;说得重了,心思敏感的患者就容易失去信心。阮瑞霞会从他们谈话中辨别其性格,区别对待。

听说记者采访阮瑞霞,患者和家属连声说:“太好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阮老师,要不是她,这只脚不但保不住,而且连命都难保了。”

患者叫郭琪,是西安市公交公司退休职工,今年59岁,由于糖尿病产生并发症,已经做了10年透析。来交大一附院之前,她去过好几家大医院,都说要截肢,最后来到交大一附院换药中心,是这儿用国内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加上阮老师他们不嫌脏,不怕臭,极为耐心周到的治疗,保住了她的脚,真是感激之言难以尽述。

交大一附院在2004年成立了西北首家门诊换药中心,与医院其他科室相互协作,处理复杂疑难重症伤口,利用湿性换药理念,采用负压吸引技术,结合新型敷料的使用,在治愈慢性难愈合伤口方面效果突出。在这里,记者脑海里传统的换药概念被颠覆。一些肝肾移植病人、绝症患者术后病人、大小便失禁病人、糖尿病并发症病人等,伤口发出恶臭,需要长时间多次处理,有些处理得2个小时以上。看到换药中心墙上张贴的那些患者伤口照片时,记者不由头皮发麻,而长年累月忍受着患者伤口发出的极度恶臭味的阮瑞霞和同事们,用敬业和医术受到了患者的信任,换药中心被称为“疑难伤口终点站”。

正像阮瑞霞自己所说,每当看到病人伤口得到治疗,病愈出院时,心里就有一种无上的满足感、成就感。她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从事了13年的临床实践编写出书,将于今年3月正式出版,希望能在传帮带的同时为学科的传播和发展做点贡献,尽可能保全患者的肢体,让患者和正常人一样过上有品质的幸福生活。 

作者:记者 刘汇
编辑:星 火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