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中国经济导报】冯宗宪:“一带一路”继续助力中国深推全球价值链-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7-01-06 15:36:00 作者: 点击: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三年多来,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一带一路”合作蓝图正在一步步展开,为世界提供了一份具有中国智慧、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方案,也为全球经济复苏与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大致涉及65个国家,总人口44亿,生产总值23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28.6%。“一带一路”着眼于欧亚大舞台,也决定着世界发展的大棋局。

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和组织表达了支持和参与的态度,真正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合作框架。同时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还将进一步形成具体的合作规划。笔者认为,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为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通过合作建设与完善全球价值链、全球供应链、全球产业链来重构全球经济新秩序。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促进供应链通道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五通”,其中,互联互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程,可以把欧亚大陆的陆、海、空、电力网连接起来,从而为彼此合作创造更好条件。互联互通,为全球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从而使全球供应链,包括沿线各国的供应链、各种产业供应链、各相关城市供应链与企业供应链,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国家、区域相互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势互补,提升每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

目前,“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柱,将沿线60多个发展中国家列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优先对象,并将“一带一路”构想落实到了具体的地理空间。六大经济走廊是指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涉及项目内容包括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运河、资源开发、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工业投资、园区开发建设等。其中,东南亚方向,有铁路、公路、港口、电网、油气管线等;中亚方向有中吉乌铁路、中塔公路二期以及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东北亚方向则包括中俄合作项目等;南亚方向有中巴公路、斯里兰卡港口等。

目前,东欧匈塞铁路、印尼雅万高铁陆续开工,中老、中泰等泛亚铁路网开始启动,一批高速公路建设正在推进。与此同时,海上互联互通蓄势待发。中蒙俄三方已就建设经济走廊达成共识,正抓紧编制规划纲要。中巴经济走廊起步早,进展快,已实质性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也在稳步向前推进。

中欧班列带动欧亚大陆之间货运物资快捷流通

目前,依托西伯利亚大陆桥和新亚欧大陆桥,已初步形成西中东3条中欧班列运输通道。使过去完全依赖海上运输的中国和“一带一路”贸易获得了重要和更快捷的陆上通道方式。自2011年首次开行以来,中欧班列发展势头迅猛,辐射范围快速扩大,货物品类逐步拓展,开行质量大幅提高。中欧班列全程服务平台组建运行,服务范围逐步拓展,全程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截至2016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881列,其中回程502列,国内始发城市16个,境外到达城市12个,运行线达到39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约170亿美元,常态化运输机制开始形成。以“一带一路”重要城市西安为例,若通过海上运输到俄罗斯、中东欧等国家,往往需要50天左右,而中欧班列长安号,从西安出发通过铁路货运经新欧亚大陆桥到欧洲只需13天左右,这对于拉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扩大贸易,特别是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品贸易往来,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也要看到,中欧班列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综合运输成本偏高、无序竞争时有发生、供需对接不充分、通关便利化有待提升,以及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规范和发展完善。

“一带一路”产业对接产能合作,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

中国通过将“一带一路”的倡议与沿线地区国家及区域组织发展战略对接,打造规划衔接、生产融合、协同跟进的地区发展新格局。中国与对接国家签订部委级相关协议,推动产业产能对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产能合作既可以通过产品输出方式进行产能位移,即产业内贸易形式,也可以通过资本带动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产能位移,即投资OFDI(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提出的产能合作既有商品输出,也有资本输出,特别是后者,更有助于中国搭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

笔者认为,基于产能合作,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并构建起基于价值链的国际竞争力,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现阶段,中国重点加强了与部分有条件的沿线国家的产业对接,一方面,有利于优化东道国的资源配置能力:从产业转移、承接到加工模仿,再到未来的技术合作与共享,可以帮助东道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塑造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企业推动区域范围或者全球范围的价值链形成,并对其他国家树立起合作标杆和起到示范效应。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进产能合作,中国不仅加强双边合作,也积极推进建立“一带一路”第三方合作方式,吸纳国际组织或第三方参与,携手进入东道国市场。例如,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中法联合进军英国核电市场,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不仅减少了进入东道国市场的阻力,有利于降低双边关系波动带来的风险,而且有利于推动区域价值链向全球价值链方向发展,使共建过程不仅实现双赢,而且达到多方共赢。

当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跨国产能合作和产业转移的产业,既有以轻工、家电、纺织服装为主的传统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以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为主的大宗产品富余产能优势产业,还有以电力设备、工程机械、通信设备、高铁和轨道交通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优势产业。这些或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或属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

但目前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主要以生产者驱动型的价值链为主,缺乏以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原因或在于中国的跨国企业品牌营销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在产业转移、产能合作中,中国必须推进装备、技术、品牌、标准和服务同步协调“走出去”,使中国主导的产品区域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真正建立在合规标准和国际认证基础之上,从而更具备国际竞争力。为此,中国需要建立“一带一路”第三方服务机制,确保未来“一带一路”产业转移和产能合作的有效推进。例如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高铁项目进军海外市场,以高铁项目为核心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正在形成。

然而,中国高铁走出去也遇到了“一带一路”沿线数十个国家的标准多元、法规各异、存在认证认可互认方面的技术壁垒障碍,迫切需要推动建立“一带一路”铁路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互认机制,助力中国高铁及其价值链走向世界。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文章链接:http://www.ceh.com.cn/ep_m/ceh/html/2017/01/04/B03/B03_46.htm

编辑:星 火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