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陕西日报】西安交大:凡吾莘莘学子 自当向远图强-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6-05-29 23:15:00 作者: 点击:

“忘不了老师的培育、忘不了操场上的奔跑、忘不了食堂可口的饭菜……西安交大是我树立志趣、攀登科学、创造人生的最重要‘驿站’。”近日,两位年近八旬的西安交大“老学长”叶尚福院士、雷清泉院士,千里迢迢回到交大校园,做客“院士回母校”报告会,娓娓讲述难忘的求学时光,与交大师生分享他们的求学经历和人生感悟。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对母校的一片赤诚之情,也是遍布在世界各地23万多西安交大校友的心声。在大学校园,他们努力拼搏留下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回忆,迈向社会后,他们难忘饮水思源的悠悠“交大情结”,用思想和行动回馈母校发展,用辛勤和付出献身社会创造,用青春和智慧奉献国家建设。  

西安交大英国校友会校友返校。 侯磊摄


启发睿智、激励热忱,攀登科学高峰的起点


    “我1岁时母亲去世,7岁时父亲去世,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幸运的是我考入了西安交大,走进了神圣的科学殿堂。”1957年对雷清泉院士来说没齿难忘,那一年他考入西安交大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在西安交大全额奖学金的帮助下,在恩师陈季丹教授的领路中,雷清泉立志将电介质作为研究方向,暗下决心要用知识回报国家。毕业后,他毅然奔赴祖国东北,数十载攻关,终于攻克了半导电粉末材料压制成型传感器的国际性难题,“正是母校给我打下的坚实基础,教会我勤奋踏实,我才能一次次克服困难。”
    每一个交大校友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交大故事”,那是永远不会磨灭的“交大印记”。人民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系,他非常关心母校发展,交大迁校后他专程来西安新校园实地考察。90岁生辰时,他对母校师生提出了殷切期望:要“继承和发扬母校优良传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在21世纪,努力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被誉为“当代李冰”的我国水利水电结构工程领域泰斗张光斗院士毕业于交大土木工程系,他对母校感情深厚,常在学校学报上发表回忆母校文章,感怀那段在交大的青葱岁月;首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西安交大校友吴文俊院士作为学校名誉教授也曾多次回校讲学,关心后辈成长。
    启发睿智,激励热忱,交大学子张开翅膀,起航人生,搏击科技长空。一百二十年的岁月长河里,西安交大走出了189位两院院士;大树西迁,枝繁叶茂,定名西安交通大学扎根西部六十年来,从黄土地上走出了31名院士,有我国管理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六十余年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汪应洛院士;有自动控制领域专家,在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郑南宁院士;有获“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并致力“大数据”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徐宗本院士等等。交大的院士名师继承了老交大育人传统,甘将热血洒沃土,用知识点燃学子梦想,化作桃林一片红。


夯实基础,求真务实,铸就工程师的摇篮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西安交大以实业兴国为己任,为国家民族培养造就一等人才。初创时期南洋公学开拓了中国新式教育,造就大批为民族觉醒振臂疾呼的栋梁人才;发展时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东方MIT”、“中国工程师的摇篮”,开拓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工业巨擘支秉渊,交通工程大师凌鸿勋等优秀人才,为国家国防、工业起步奠定人才基础。
    在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基础上,西安交大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良校风使莘莘学子受益匪浅,这种朴实而上进的校风、学风恰恰是一名优秀工程师必备的素质,交大学子能吃苦耐劳,肯潜心攻关,终厚积薄发。迁校西安后学校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每年的毕业时分,西安交大走出近四千名毕业生,他们大多选择制造业、电气行业、能源动力、管理学科等领域建功立业,“交大毕业生有水平,人踏实!”他们深受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国企、行业领军企业和地方重点用人单位的青睐欢迎。
    交大人的身影遍布全球,秉持着“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交大气质,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同时具有坚强毅力和社会担当。
    被《人民日报》誉为“22岁的电机专家”的付春钢是西安交大1985级少年班学生,毕业于电气工程系电机专业。在同代人都想“挤”进外企的风潮中,付春钢选择去济南钢铁总厂的第一线。从最基础的电机修理工作开始,付春钢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坚实、稳当,不懂就自学,不会就下厂问老师傅,他自主开发,为企业直接创造数百万的经济效益。总有人说,他身上有交大人特有的“肯吃苦”“能下力”的品质,“在交大锻炼了我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精神。”
    就职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北美华人发动机工程师协会理事长的刘传李带着众多密西根交大校友的嘱托与祝愿在母校双甲子时回到了家的怀抱。他饱含深情的《120岁的母校,生日快乐》一文广泛传播。刘传李回忆说:“母校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是踏实,二是自信,而正是因为脚踏实地才能让我有自信。这两点都是工程师必备的素质。”
    新一代太空“牧星人”西安交大校友、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研究员李恒年胸怀航天报国之心,投身航天测控20余载,带领团队攻克航天器轨道测量与姿态控制等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创造了我国航天测控领域多个第一。交大校友怀揣赤诚报国之心,执着科技自主创新,服务航天航空、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力量。


鼓励创新,饮水思源,母校是最温暖的怀抱


    西安交大历来鼓励学子创新创业,近年来以“国创计划”为抓手,以“西迁精神”为传承,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涉及网络电商、3D打印、生物医药、能源等行业,涌现出“飞饭网”等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金奖的创业团队。
    “交大培养我成为了基础扎实的工程师,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奠定了我创业的基础。”西安交大1995届校友、“中国IT风云人物”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回母校时说。周鸿祎本科毕业于西安交大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于系统工程专业,“我很感谢我的导师李怀祖教授,他非常宽容,从不带着‘框框’看学生。”在《我的导师李怀祖教授》一文中,周鸿祎这样写道。为感谢老师培育之恩,周鸿祎个人出资在学校分别设立“李怀祖奖学基金”“陆诗娣奖学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交大学子。 
    对校友来说,对母校最好的铭记,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服务社会、回馈母校。曾任国家物资部副司长的郭长安1957年考入西安交大,作为西安交大工程物理系首届毕业生,他将自己珍藏多年、求学时的油印教材、读书笔记和旧时照片等宝贵资料赠予母校,并专程从北京寄来他参加双甲子校庆纪念活动时手写的发言稿,为母校作资料留存。一笔一画,一字一句,都书写着火热而温暖的学子之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饮水思源是一代代交大人传承的精神和品格。长期以来,西安交大校友、校友企业及校友会为母校捐赠各类基金、实物,用以支持学科、系所发展,鼓励后学成长进步。1984届校友雷厉为母校捐资支持共建纳米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用于前沿科学研究;南京、杭州等校友会纷纷捐资设立助学基金,杭州校友会秘书长倪胜明秘书长说,“希望鼓励学子努力拼搏、刻苦钻研,将来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交大学子,为母校争光。”感念恩师惠泽,将爱与关怀传递。1990级工程力学专业校友王建忠为母校捐资设立教育发展基金,并用研究生导师的名字命名了基金——沈文钧教育发展基金。
    双甲子校庆期间,两万余名校友带着更多交大人的叮嘱与祝福回到母校,见证发展,共享荣光。他们或捐资助学,或讲学报告,或分享创业经验,莘莘学子捧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母校教诲,关怀母校发展,一代代交大人传承着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助力母校腾飞。
    惟日月之逾迈,览吾校之璀璨;凡吾交大学子,自当向远图强。一百二十年来,西安交大培养的莘莘学子坚定理想,投身事业,以知识为基石奉献社会,凭科学担使命服务国家。英俊济跄,经营四方。在异国他乡,大江南北,在工程实业、人文社科、医学民生等各个领域都闪现着交大人卓越、踏实、勤奋的身影。

 

文章链接:http://esb2.sxdaily.com.cn/sxrb/20160528/html/page_02_content_000.htm

作者:通讯员 张玥 本报记者 吕扬
编辑:董 喆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