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西安日报】“校旗飘扬 为世界之光”-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6-04-19 16:15:00 作者: 点击:

年逾八旬的马知恩教授坚持指导青年教师授课

今年1月8日,在京举行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西安交通大学姚熹院士团队的“驰豫铁电体的微畴——宏筹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化”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姚熹院士带领的课题组历经50余年、经过几代学术带头人在此领域内不断探索的成果。

在姚熹的心中,60年前的随校西迁是他人生最重大的一次抉择。从那时起,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信念就根植在了他的心中:“国家需要我们在哪里,我们就一定在哪里。这是我的恩师陈季丹传递给我的信仰。” 陈季丹教授是我国电气绝缘专业的开创者和电介质理论研究先驱。

西迁之时,姚熹还只是名年轻的助教。看到已经年过半百的恩师陈季丹不但自己带头西迁,还积极动员绝缘教研室全体成员。“那年春节期间,陈教授不辞辛苦、挨家挨户到每个教师家中宣传党和国家开发大西北的政策,为的就是能让所有老师愉快地奔向大西北。”姚熹深受感染。

他坚定地选择追随恩师脚步,毅然踏上西迁之路,并从老师手中接过学术的火炬,在电介质领域倾其一生孜孜探索。

1957年交通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时任学校教务长陈大燮教授对全体师生说了感人肺腑的一席话:“我这个教务长,既是西安部分的教务长,也是上海部分的教务长。但我首先要给西安部分的学生上好课。”当时还是青年学子的陶文铨,被这位教授立德树人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

本科毕业后,陶文铨师从西迁名师杨世铭教授:“杨教授担任副校长后管理事务非常繁忙,但他仍然坚持上讲台,并一如既往地倾注热情,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经常可以看到他坐在讲台下认真聆听年轻老师试讲并不断做记录的身影。”从那时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培养一流的人才”就成为陶文铨朴素又高尚的理想。

如今,满头白发的陶文铨院士,依然坚持站在三四百人的大课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他讲授的《传热学》、《数值传热学》等课程,虽然已经讲过无数遍,但他每次开讲之前都要重新修改、纳入新的体会和内容。他曾在做完白内障手术当天就执意登台讲课,他的课堂永远是学子们争相向往的知识殿堂。“我要坚持上课到八十岁,至少要到八十岁。”这是陶院士的坚定信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师从陶文铨院士的何雅玲教授,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热能工程学科建设与一流人才培养的鲜亮旗帜。她从教近三十年来,虽然获得荣誉无数,也跻身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最令她骄傲的还是“人民教师”这个称号。何院士主讲的热力学课程深入浅出、易学好懂,广受学生欢迎。“治学在严,为人要正,做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是她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今天的西安交大校园,一位白发老人的身影是所有交大人心中温暖的一景——他奔波于各个青年教师的课堂间,静静坐在后排专注聆听、认真思考。他,就是年届八旬的马知恩教授。他不仅将一生奉献于教学育人事业,还“退”而不休,创办了西安交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他诲人不倦,为了指导青年教师的授课方式,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为的就是把交大宝贵的西迁精神和优良的教学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马知恩教授钟情一生的事业。“我学生时代的老师张鸿教授,经常因为忘我工作而错过了食堂的开饭时间;在我回寝室的路上,无数次遇到刚刚下班还饿着肚子的教授。他从无怨言,永远对教学工作饱含热情。”恩师的敬业精神,在马知恩心中深植了一粒传播知识与科学的种子。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西安交大已在西部这片热土长成参天大树,愈发葱茏。正是因为西迁,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飘扬在一代又一代交大人心中,才使得西安交大为西部科教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如今已融会在新一代交大人的创业创新实践中,指引着交大人在新时期继续砥砺前行。一如校歌所唱: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

作者:记者 张潇 实习生 邹敏 通讯员 张强强
编辑:哲 汐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