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双甲子校庆】西安日报:家国情怀浓郁的交大西迁专家-西安交大新闻网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6-03-29 09:45:00 作者: 点击:

编者按  3月29日,《西安日报》在综合新闻·科教卫时空版“专家风采”栏目刊发“向科学进军——家国情怀浓郁的交大西迁专家”的文章,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在西安交通大学西花园内,一座雕像庄严矗立,“他”目光灼灼、望向远方。沿着“他”目光所向,仿佛看到当年的西迁专列在汽笛声中驰骋,满载着交大师生,承载着先进的科学和文化,从东海之滨奔向关中平原。“他”就是彭康老校长——交通大学西迁丰碑的奠基人。

  西安交大建校史上有一张最值得纪念的照片——彭康校长带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踏勘,他的脸上洋溢着希望和喜悦,仿佛在向身边人描述着这里未来的情景。“现在当我们漫步西安交大整洁美丽的校园,看到西安交大巍峨的校舍和全校蓬勃发展的景象,就不禁联想到彭康同志带领全校同志创业的艰巨。”时任教育部部长蒋南翔曾这样回忆彭康老校长。正是彭康和交大无数知识分子的呕心沥血,为交大西迁建校的历史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我是交通大学包括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的教务长,但我首先要为西安部分的学生上好课。” 这是1957年在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的新生入学典礼上,我国著名热工专家、热力工程学界先驱陈大燮的讲话。陈大燮教授经常勉励青年教师要严谨治学,钻研教学法,要把课讲得像“说书”一样吸引学生。担任副校长后他仍然坚持上讲台、培养青年教师、带头开展科学研究,由他创建的热工教学团队一直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新校始建,为了更加适应西部的发展需要,学校将学科专业建设视为龙头性工作。年轻的万百五承担了“自控”专业的建设任务。专业初建时,教师们都是年轻人,年龄最大的蒋大宗也才35岁。中青年教师们勇挑大梁,自己动手搭建实验平台,潜心准备课程讲义,并出版了国内最早的自编教材。1960年,自控专业为祖国培养出了第一届毕业生。在学科带头人和无数中青年骨干齐心协力的努力下,西安交大迅速新建起一批新兴的学科专业,还新设工程物理系,为国家培养最紧缺的原子能人才。

  “急国家民族所急,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难题”,一直是西安交大知识分子共有的情怀。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油井钻卡过于笨重的难题,西安交大教授周惠久擎起了向金属材料强度领域攻关的“帅旗”。他多次调研、夜以继日,经过漫长艰辛的探索,研制出轻型吊卡,大大降低了石油工人的劳动强度。由他主持的“金属宏观强度研究项目”,被誉为高教部直属高校科研成果的“五朵金花”之一。

  西迁教授们撑起了交大的脊梁,他们“向科学进军”,为支援西部建设义无反顾,为开拓新校事业无私奉献;他们缔造了交大之魂,也鼓舞着一辈又一辈的交大人勇往直前。

  在交通大学西迁的大军中,有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追随先贤的脚步,将青春与梦想扎根西安,并在西部大地上收获成长。

  陈学俊在迁校时是最年轻的教授,他将位于上海繁华路段的房子交给了房管局,与夫人带着四个孩子举家西迁。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使得西安交大在两相流与传热方面的研究蜚声海外。他在热能工程领域一生孜孜求索,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之一。

  一代力学大师唐照千,在西迁时是一名青年教师。他是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也是国内时序分析研究和力学应用的开拓者。他晚年患病期间,忍受剧烈病痛仍坚持指导学科建设;即使眼睛失明,他还坚持通过口述,由妻子代笔完成书稿和论文。“唐照千奖学金”滋育了近千名学子,激励着他们坚定科学理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值传热学知名专家、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陶文铨,是西迁的学生之一。现在他虽为院士但仍坚守三尺讲台,即使是讲过无数遍的讲义,也要次次修改,以达到“极致”的满意。他说自己是“西迁大树上的一片叶”,几十年如一日,向学子播撒知识的营养。

  西迁,征途漫漫。知识分子来到西安,开始了青丝变白发的事业,他们将一生奉献于此,也把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的“薪火”代代相传。列车驶抵的西安不是终点,交大人的精神和理想永远在路上。

文章链接:http://epaper.xiancn.com/xarb/html/2016-03/29/content_418301.htm

作者:记者 张潇 通讯员 刘昱含 仉天聪
编辑:星 火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