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法制日报》就中国加入WTO十五年专访单文华教授

来源:法制日报 时间:2015-07-14 10:01:50 作者:记者 汪闽燕 点击:

自1986年7月10日正式提出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开始,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如今,中国加入WTO将近15年,过去十余年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年7月1日,中国加入WTO15年保护期到期,引起一些媒体关于进口商品价格是否会大幅下降的关注。商务部表示,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以后,于2002年1月1日起开始全面下调关税,分10年逐步实施。其中,对绝大部分进口产品的降税承诺在2005年1月1日已经执行到位;到2010年1月1日,所有产品的降税承诺已经履行完毕。这意味着7月1日以后中国关税总水平仍会保持基本平稳。

入世给中国带来哪些重要变化?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将对WTO带来哪些影响?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面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所长单文华教授。单文华表示,入世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事实上重塑了世界。中国经济得到“三维深化”,即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中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全球治理规则的“垄断”,使这一套规则朝着更为公平、合理和更为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这既是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梦”和“世界梦”和谐共振的必然结果。

        

记者:中国入世15年来主要有哪些变化?

单文华:中国入世15年,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在事实上重塑了世界。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入世15年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的“三维深化”,即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这三方面相互关联、深层互动。

“国际化”是入世15年最显著的成果,表现为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就贸易而言,入世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在外汇储备方面,中国早已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以接近4万亿美元的金额雄踞世界榜首。这些重要数据清楚表明中国不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主流,而且已经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市场化”一直是中国改革的方向,“开放促改革”或“以外促内”是中国近三十年经济改革发展的基本路径,而入世则成为过去15年来中国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推进器。15年来,中国一直认真履行相关承诺,逐年降低关税水平,截至2010年1月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已经提前全部履行完毕。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中外皆然。“法治化”是中国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入世15年来,中国建立起了符合世贸规则和入世承诺的国内涉外经贸法律体制,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法律法规的清理工作,涉及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19万件地方性法规规章。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国际贸易争端的法治化解决。中国是当前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参加者。在缔约方面,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目前,中国已签署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自贸伙伴遍及亚洲、欧洲、大洋洲和拉美国家。

记者:中国入世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单文华: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入世15年至少在两方面重塑了世界经济体系。

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角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入世以来,世界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15年。这15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4年的6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约6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评价统计则为世界第一。这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

另一方面,中国的高速发展最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转型。长期以来,世界经济由发达国家所主导乃至垄断。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近30年特别是近15年的异军突起,使得这一局面产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直言,“30年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28%上升至现在的50%,社会财富从22%增长到70%,贸易从21%发展到50%,投资从26%增长到65%,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群体之一”。新兴市场已经崛起,并将持续发展壮大。毫无疑问,中国是其中最大的贡献者。

记者:今年是WTO成立20周年,而当前区域及双边自贸协定谈判又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单文华: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制定多边贸易规则和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等。但是,众所周知,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开始后就长期停滞不前,使得世贸组织制定多边贸易规则和组织多边谈判这些主要职能搁浅。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开始尝试能够实现其利益诉求与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双边和区域自贸区谈判和建设便应运而生,且大有局部替代WTO多边贸易机制之势。这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大范围的区域性自贸区谈判,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均大范围地分割了亚太、美欧、东盟与中、新、印等这些区域的市场,意图实现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

世界贸易体系的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崛起中大国而言,可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原因在于既有的贸易体系虽曾令中国受益,但它并不完善,更非理想。正因如此,去年11月15日在澳大利亚召开的G20峰会发言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年是布雷顿森林会议70周年,各方都在总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记者:中国在当前国际经贸格局的背景下,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单文华: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并为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首先,在国际贸易领域,RCEP和亚太自贸协定(APFTA)将是中国贡献全球经济法治的主战场。在“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后,中国也在积极寻求区域合作规则的不断完善。如今,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已经结束;中国牵头推动的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协定之一的RCEP已经结束了多轮谈判。此外,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一次高官会上,中国也提出了建设亚太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倡议,这将是一项极具战略远见的“多赢”之举。

其次,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贡献更有望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来实现。作为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建设体现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调整与演进。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应该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以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其具体的建设内容涵盖基础建设、能源资源、贸易投资、货币金融、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而这些具体的合作目标需要通过凝聚政治共识进而缔结各种完善的条约规则来实现。通俗地说,就是要以“政治法律搭台、经济文化唱戏”。

最后,在国际投资领域,中国应该积极推动缔结一个全球性的多边投资协定。不论是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还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背后所体现的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关经济利益的综合考虑,更是对当前国际投资规则所面临的问题的正面回应。因此,这两个协定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会对其他国家的投资协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说中国已经错过了直接影响以WTO为主体的世界贸易规则创制的机会,我们必不能再错过参与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世界投资规则制定的机会。明年是中国首次作为20国集团的主席国。在这次会上提出世界多边或双边投资协定的议题,以推动世界范围内就此进行深入的研讨乃至谈判磋商,将是极为明智又极有分量的重大举措。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发达国家对全球治理规则的“垄断”,使这一套规则朝着更为公平、合理和更为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并在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利益博弈中提出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制度设计,既是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梦”和“世界梦”和谐共振的必然结果。

(法制日报 2015年07月14日 10版 环球法治)

文章链接: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150714/Articel10001GN.htm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