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宣传 > 媒体聚“交” > 正文

【陕西日报】西安交大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国家的需要就是奋斗的方向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1-06-29 09:02:00 作者: 点击:

“三代人”扎根祖国西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用丰硕的科研成果解决了网络化系统工程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安全优化以及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关键技术的自主化、独立化、国产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就是为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的不断成长壮大,作出贡献的三代交大学者。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需要,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学科前辈黄席椿、沈尚贤、胡保生、万百五等教授带头西迁。舍小家、为大家的“第一代”,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在西安交大建设起了一批新兴的电子信息学科专业。

沈尚贤教授不仅携妻子与三个女儿随校西迁,还鼓励妹妹和妹夫一同西迁,将根深深扎在黄土地上。年过花甲,沈尚贤教授还坚守讲台讲授《模拟电子学》课程,编著《电子技术导论》等教材,主持电子学课程的改革。临终前,他仍在询问调研结果,为祖国科教事业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20世纪90年代中期,管晓宏院士放弃在美国企业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在老教授们的帮助支持下,他和一道“接力”的“第二代”,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规划布局,正式组建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

针对能源、电力、制造等大规模网络化系统,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提出安全优化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复杂混合动态、同构奇异、安全性解析判定和评估等多个公认难题,被国际同行称为“相关领域最全面、系统的科技成果”。在西北电网安全性分析的应用中,该成果快速发现了酒泉风电基地与黄河水电基地打包配合的动态安全瓶颈,成为论证第二输电通道建设的理论基础。

20世纪末,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提出网络安全监控新方法,解决了流量异常定位的解析计算、无流量数据估计僵尸网络规模和全球分布等难题。

2020年8月,团队最新提出的氢水循环零碳智慧能源系统,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成实验平台,日后将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作出重要贡献。

在爱国奋斗精神的指引下,一批海内外的优秀人才相继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第三代”队伍持续壮大。

叶凯教授在荷兰莱顿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回国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后,他将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大数据与网络化系统工程理论相结合,短短两年就取得了药用植物基因组和精准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原创性重大成果。

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李辰教授,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文本挖掘研究工作多年。面对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优渥条件,他毅然归国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

翟桥柱、高峰、刘烃、沈超、王平辉、徐占伯等,一大批年轻学者留学归来,纷纷加入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为很多重要科研成果打上了“中国标记”。

“三代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2005年和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和2017年,团队还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从交通大学师生慷慨西行、扎根黄土地,到一批“80后”优秀青年学者迅速成长,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不断赋予以爱国奋斗为核心的西迁精神时代新内涵。“三代人”燃烧青春,照亮后人前行的路,使得中国的系统工程学科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将五星红旗插在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上,在新时代发扬知识分子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原文刊载于2021年6月28日陕西日报12版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106/28/content_759811.html

文字:吕扬
编辑:朱凡煜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