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梁生,著名机械质量控制与监测诊断专家,我国机械故障诊断领域的奠基人。屈先生,1952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系,1955年执教我校,1958年随校西迁,1980年代率先在国内从事机械运行检测与预知维修方向研究,首创“机械故障诊断的理论与应用”和“全息谱分析技术”等研究成果,后者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垄断,使我国在转子动平衡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内国际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说来有趣,屈先生对机械故障诊断研究的兴趣,缘于一次不经意的阅读。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图书馆翻检资料时,屈先生偶然发现了国外有关机械故障诊断的介绍资料,内容虽寥寥数语,却激发了屈先生的强烈好奇心:正如人之身体总要生病一样,机械运行产生“病障”也在所难免。人生病,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或西医的科学医疗仪器检查、诊断,对症下药,都可药到病除。而机械运行过程中的“病”,如何及时准确预判、矫正?屈先生深深为这一问题吸引。与大型机械精密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相比,日本专家所持的“悦耳”理论(即以听觉、直觉判断机械运行状况)显然要“原始”“素朴”得多。
屈先生决心用现代信息理论来发展和提升传统的机械学科。凭借在老交大求学时所积淀地宽广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不断深入企业、工厂实地考察,并利用出国访学之际持续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屈先生开创性提出:机械诊断是以机械学和信息论为依托,融合多学科的模式识别技术。通过机械信号处理技术,屈先生成功提取了发动机噪音中的故障特征,揭示了机器声“悦耳”感的机理,提高了多种机电产品的传动精度。
八十年代末期,屈先生别具匠心,将多个传感器输出的振动信号在频域中加以合成,形成全息谱,用以识别大机组故障,显著提高了确诊率。屈先生以“全息谱”理论应用于机组监测和机械故障的实践,要远远早于其他国家。后来,在充分利用机组结构信息和振动信息基础上,屈先生又吸收信息集成融合技术、遗传算法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等,对转子振动行为和不平衡状态做出了全息谱诠释,继而开发完成了轴系全息动平衡技术,使中国转子动平衡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屈先生的“全息谱”理论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内电力、化工、冶金等行业,为国家节约亿万元资金。据统计,仅石化企业就有近一半的工厂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全息谱技术。因贡献卓著,屈先生2003年被授予首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谈及科研经验,屈先生认为:一“要看准方向,贵在坚持”;二“科研成果必须经过实践检验,误诊经验的积累往往比确诊故障的经验更为宝贵”。
参考:《屈梁生:诊断机械故障 节省亿万资金》,《香港文汇报》(2006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