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校史故事365】209 五十年代“热烈”的文体生活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5-11-02 20:36:00 作者: 点击: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交大一贯注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迁校后,彭校长将其总结为“思想活跃、学习活跃和生活活跃”的“三活跃”思想。

迁校前交大男女篮球队是很有名气的,在上海高校联赛中,男篮连续获得三届冠军,就是在与上海高校联队的西迁告别赛中也取得了胜利,算是中国当时的甲级队。到西安后,在与陕西省队的比赛中也总是胜利者。加上当时成立的摩托车队、棍球队、足球队、田径队等,校园体育的内容、规模在整个陕西高校中都是遥遥领先。陕西省高校运动会,交大总是冠军队,就是全国运动会。陕西省也经常在交大选拔运动员,而且还不少,有些项目在全运会中还得过冠军,如女子短跑。这与彭康校长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在困难时期,每个人的伙食、粮食定量是规定的,但对运动员来说,他们的消耗量比较大,彭校长就在校办农场或学校空地收获的粮食里,拿出部分来补助运动员,比赛时也经常亲自临场,加油助威。

文治堂除了星期六、日放电影外,也是交大师生文娱活动的场所。当时交大的文娱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主要是彭康校长对师生文化生活的关怀,他说:“一个工科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美学修养和健康的体魄。”因此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拨款购买文化娱乐用品,成立文工团。彭校长要求文工团成为“战斗的岗位,多艺的学校,欢乐的集体”。要做到每周有演出、舞会,开放俱乐部,节日都有全校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娱演出和大型舞会。为了不断提高水平,还请文艺界的老师、有一定水平的演员来参加表演。当时文工团就有舞蹈、话剧、歌咏、民乐、越剧……等十多个团队,因1956年要西迁,所以就要求单独成立分部文工团,迁到西安就能发挥作用。

交大的文娱活动搞得十分热烈,不但学生有文工团,教工也有文工团,由工会主席亲自领导。当时舞蹈队的“十大姐”在高校教职工中是出了名的。当时文娱活动以话剧为主,各大系学生文工团几乎都在下放过程中把它编作话剧,向全校汇报演出。在这个基础上成立学生文工团话剧队,邀请了几个才毕业不久的留校的教工,排练了《最后一次演出》一剧。该剧描述了一个剧团演员,在进步导演的鼓动下,演出了一场比较进步的话剧,愚弄了当时国民党派到剧团中的监视官,后由导演引领去了解放区。当时在草棚大礼堂演出,该剧大获成功。每次演出,彭校长都十分关心,亲临总彩排现场,做有关指导。在排练过程中,他也指示给一些粮食补助,作为夜宵。有一次,当他看到管弦乐演出的乐器太陈旧且种类不全时,当即指示任梦林总务长批给几万多元,添置了一批新乐器。

注:作者于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本文编选自《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待出版)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