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院源于1913年的交通大学电气机械科,历经百年变迁和发展进步,堪称是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发展的缩影。分党委坚持弘扬学校和学院的优良传统,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使学院党的工作始终紧密围绕学校和单位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实现了统筹谋划、相互促进。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分党委坚持聚焦问题查不足,开拓思路重实干,以推进学科建设为重点,加强青年干部、教师队伍培养,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提升科研综合实力,为学院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科学规范管理,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学院现有教工支部12个,研究生支部50个,教工党员171人,研究生党员910人。分党委根据学院事业发展实际,不断优化设置、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及时在新的教学科研团队、研究所设立党组织,例如,在新成立的“馥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党支部,保证了新学院师生党员组织生活的正常有序开展和党支部作用发挥;在“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党支部,使党组织在新的科研创新体制机制下,更好地服务和支撑科研学术团队的稳健发展。
严格程序、规范管理,选优配强支部书记,使党组织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学院分党委对到届党支部及时进行换届,2015年完成了全院80%的支部委员会换届工作,选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乐于服务奉献的优秀年轻同志担任支部书记,这些同志有干劲、点子多、创新意识强,结合学科建设和人员构成特点积极围绕系所中心工作开展特色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支部工作活力。各党支部充分发挥凝聚人心、助力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推动单位各项工作不断发展进步。
注重培养锻炼,服务青年教师成长
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学院分党委以青年教工联合会为载体,积极组织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快速成长。联合会是在分党委支持和推动下成立的,为四十岁以下的年轻教职工搭建交流研讨平台,学院给予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的支持。联合会借鉴国外高校经验,事先征集交流主题,利用空闲时间以“午餐会”等宽松模式,交流自己教学科研工作和遇到的困难,大家充分进行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实现了专业方向和科研资源的交叉融合、互利共赢。新进青年教师通过参加联合会活动,熟悉了单位人员和研究方向,尽快融入了新环境,实现了个人的快速成长。学院教师形象地称联合会是“抱团取暖,共同发展”。一位青年教师这样说,“联合会促进了不同团队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大家共同商议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凝聚力、感染力。”
多措并举加强青年干部培养和实践锻炼。近年来学院选聘了5批优秀青年教师担任院长助理,协助主管院长具体做好某些专项工作,使其了解学院层面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培养其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先后共有15名青年教师经受锻炼。分党委将高质量完成国家政治任务、服务学校和社会发展与青年干部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党委选派的校内外各类挂职锻炼。近年来,先后推荐6人参加中组部援疆挂职,1人参加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挂职,4人参加陕西十二市区等省内外不同类型挂职,10人参加校内挂职。经过实践锻炼,年轻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整合团队力量,争取重大科研项目
分党委与行政班子积极配合,共同谋划学院改革发展问题。在重大研究项目的申请方面,由院长卢秉恒院士亲自带头主持讨论,发挥各领域专家优势,科学整合院内各方面科研资源和各科研团队力量,大家顾全大局,积极建言献策,最终通过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决策后实施申报,大大提高了重大科研项目的命中率。
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1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23项,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科技部重大专项等项目百余项。3位教授分别作为首席科学家获批“973计划”项目。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重大专项中,获得主持项目8项。2014年,由机械学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等3所高校和7家企业共同组建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并在复杂型面高速高效精密加工、精密超精密加工及3D打印等技术领域,取得了初步协同创新的成效。2015年9月,以机械、电信等学院科研优势为依托,学校与省科技厅联手成立了由42家单位组成“陕西机器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所凝聚的产学研合力将在陕西省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中起到引领和助推作用。
弘扬优良传统,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集体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学院分党委传承和弘扬学校和学院百年积淀形成的优良传统,通过多种措施,努力营造为全体机械人认可的学院文化。
“家国情怀”是机械学院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对学校党代会上提出的“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的一种有力诠释。机械学院始终立足于国家实业强国重大需求,为打造“大国重器”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一辈辈机械人身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60年前,为了国家利益,交大内迁西安,当年的西迁教师、现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这样说到,“回顾迁校经历至今还热血沸腾,那时大家就有着一种精神——为了国家的富强,不顾一切去奋斗的精神。”“当时初来西安,没有实验室,就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室。当时国家论证建设长江三峡水电站,超大机组最大的挑战是推力轴承,这正好是我们的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立刻参加了这个研究。那时候真的非常累,常常几天不睡觉,实在困了就把木板铺在实验室地上躺一躺。”
“感恩与回报”也是机械学院长期坚持的宝贵精神文化。老中青教师代代相传,老教授主动关心年轻人,为他们提供平台,带领中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在学术和人生道路上尽快成长。例如,已故的何正嘉教授曾说过,自己在交大读书和工作期间,就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他的导师屈梁生。屈先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对他影响很深。而他自己又践行了“伯乐”精神,积极扶持青年学者成长为学科发展带头人,支持和帮助青年骨干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各类重大项目申报、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国家级成果奖励。现如今,分党委坚持每学年慰问老教师,向全体退休教师通报学院工作和发展情况,定期组织研究生为交大生活区的“空巢老人”开展志愿服务,老人为学生们讲学院历史和传统,鼓励他们学业进步、全面成长。同学们表示:“在服务过程中真的是受教育,很感动,收获很大”。
新的使命摆在眼前,面对建设一流学科的重任,目标远大,任务艰巨,学院分党委正以“三严三实”的精神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带领学院师生员工鼓足干劲、奋力拼搏,用踏踏实实的工作谱写机械工程教育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