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乡村“第一书记”的扶贫笔记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5-10-17 08:31:00 作者: 点击:

“我的笔记不是记录个人工作的流水账,而是思考如何做。”赵大良扶贫笔记中的第一句这样写着。

2015年8月7日星期五:“谈谈助学”。这是赵大良到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甸阳镇乌邑村挂职“第一书记”的第十天,村主任领来了一个正在读卫生学校但学费没有着落的女孩。赵大良一边通过微信等自媒体帮女孩联系到了资助人,一边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宣传国家政策和大学生资助与勤工助学体系。

2015年8月11日星期二,“第一次参加抢险”。“只听镇党委詹书记说:发洪水了,大家赶快出发。我似乎听到有人提到我挂职的乌邑村。我当时脑海里就冒出了‘坚守岗位’四个字。”第二天,赵大良在河堤又守了一天,这一天是他54岁的生日。

8月15日星期六:“考察施甸茶马古道”。8月17日星期一:“纠纷排解”。8月18日星期二:“村情分析”。8月20日星期四:“老年问题”。9月1日星期二:“英村幼儿园开园啦”。9月7日星期一:“办法总比问题多”。……

70余天,洋洋洒洒5万字。这不仅仅是一位乡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笔记,更有他对乡村基层工作的亲历与思考。

2015年7月30日,赵大良作为西安交大首位乡村“第一书记”赴滇挂职。此前,他是学校期刊中心主任,多年从事学术期刊出版和管理工作,刚来到乌邑村时,他也觉得很难适应。

“坚守岗位”

赵大良在日志里这样写道:“记得到岗的头几天,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无用’。自认为的能力和本事,在农村找不到用武之地。”他作诗自嘲:“扶贫岂是书生事?自视才能皆落空。”

但是当洪灾抢险、幼儿园筹办、日常纠纷调解等一件又一件具体事情“砸”到他面前时,他没有退缩,甚至没有犹豫过。“坚守岗位”四个字总是第一时间跳出来,让他不由自主地冲到第一线,即使语言不通、道路不熟、经验不足,他都希望与村民在一起。

乌邑村地处施甸县甸阳镇南边,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庄。人工开垦河滩、湿地将流经村庄的三条河道挤占的只剩下三条沟渠,常年泥土堆积,沟渠在村庄范围内已经成为一条“悬河”,一到山雨来临之时就很容易发生决堤、泛水。

8月10日晚,赵大良来到乌邑村的第14天,连续两天的大雨让堤坝不堪重负的同时,洪水不期而至。他跟着镇党委书记来到了镇上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但是心里一直在牵挂着自己挂职的乌邑村。他终于还是忍不住向书记说明了情况,坚持要去乌邑村受灾现场。

在日志里赵大良这样写道:“不管如何,我要在大家的身边,我们一起共渡难关。”万幸的是,雨慢慢停了下来,洪水逐渐过去,并没有带来人员伤亡。

第二天一大早,赵大良老师绕道到河堤上查看受灾情况。险情河段的河堤,三处塌方,两处决口,损失可谓惨重,必须尽快加固河堤,以应对近日可能再次到来的洪水。赵大良协助村委会与镇领导沟通,与水利管理所等单位协调,争取在下一次灾情前修缮好河堤。赵大良的54岁生日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

为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国家选派了一批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

2012年西安交大承担起施甸县的定点扶贫工作,先后选派了7名挂职干部,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认可。这一次,赵大良这位“第一书记”赴村上任,更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干部教师以实际行动融入乡村建设、破解脱贫难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

70多天过去了,赵大良逐渐消除了不适应。从考察有野兽出没的施甸茶马古道,到一天排解三起村民纠纷,从村情分析到户情分析,他开始更多参与到乌邑村的管理工作中来。

他在9月7日的日志里写道:“无论基层群众还是基层干部,似乎都有一个口头禅‘没办法’,我特别不习惯这种习惯,我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希望帮助大家改掉这种不好的习惯。”

乌邑村位于施甸坝头、甸阳镇镇政府南边的山口里,属于农村但又称为乌邑社区,其实是位于城镇与农村相结合的城郊结合部,是一个过渡性区域。全村有近四分之一的人长期外出务工,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日出夜归地在县城附近经商或打工,剩下的二分之一是儿童、学生和老人,具有明显的留守村特征。据统计,困难户加兜底户占到了全村村民户数的60%,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赵大良认真分析村情,将自己的主要工作确定为三条:第一,主抓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工作,解除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第二,将分散的外出务工和经商者组织起来,增强实力、提高收益;第三,加强村的党建工作,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英村幼儿园开园啦”。这是赵大良专门让园长制作的一条横幅,就挂在英村幼儿园开园典礼的主席台上方。这条有点小俏皮的横幅,让赵大良小小得意了一下。

9月1日,归乌邑社区管辖的英村幼儿园终于开园了,这是赵大良全程参与的一项工作,是为了解决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民生工程。

但因为种种原因,幼儿园的条件可以用“艰苦”来形容。为了不让学生家长太失望,赵大良专门写了一封“致幼儿园家长的信”,向家长说明现在的努力和未来的计划,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

此前,为了幼儿园能够正常的教学,他自己并动员朋友出资购置了必要的教具和玩具。如今,幼儿园终于正常运转了,赵大良又召集全体教师,动员大家在克服困难做好教学工作。

赵大良的工作得到了乌邑村同事的一致认可,村书记段继洲说:“赵老师来到条件艰苦的乌邑村,想方设法为村里的各项建设出谋划策。他总管全局工作,是我们的‘政委’和‘军师’。”

在下一步工作中,赵大良通过调研全村在外经商人员的情况,准备按行业将他们组织起来,一方面帮助解决他们在日常经营方面的困难,二是引导大家提高经营水平和规模。如,成立乌邑村餐饮企业联盟(连锁),通过诚信自律树立品牌,提升竞争力。

“基层党建工作非常重要”

9月15日星期二:“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第一,而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乌邑村,通过对民情村情的熟悉,我认为基层党建工作非常重要。”

乌邑村有非常典型的留守村特点,全村共有党员81人,村党总支(村委会)班子主要成员,65岁以上3人,60岁左右2人,50岁以下2人。村支书段继洲今年已年满69岁,干部老龄化非常严重,对年轻党员干部的培养迫在眉睫。

乌邑社区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只有3个。跨村民小组成立党支部的弊端显而易见:党的工作缺少载体,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村里的核心业务结合不紧密;村民小组的村务工作缺少党的监督和政治保证;基层党组织的空转,致使社区党总支的工作深入不到基层,缺少党员对百姓需求的反馈,缺少发动群众的组织力量。

针对这些情况,“第一书记”赵大良与镇党委积极沟通,希望能够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大胆创新。他向镇党委提出,希望能够探索在村民小组一级建立党支部,明确村组党支部的工作原则,处理好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作用,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他建议,搭建事业平台,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让年轻干部在为村民办事中提升能力、锻炼成长,提高其在党员和村民中的威信。还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络,特别是其中党员的联系和管理。总之,通过党建、队伍和文化建设,为村级组织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协助村委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赵大良的建议和党建思路得到县委组织部领导的赞扬和原则性同意,并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逐步展开,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第一书记”的工作是西安交大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自从2013年5月西安交大与施甸县签署合作及帮扶协议以来,学校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通过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和专业扶贫,为施甸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

10月17日是我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在扶贫日的前一天,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是“携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阐述中国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举措,重申我国政府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

赵大良谈到:“施甸县的脱贫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作为一个农村出生、农村长大的教育工作者,非常骄傲能够参与进来并为中国的扶贫工作贡献微薄力量,我必当竭心尽力。”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